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三五年規劃的建議(全文)【3】--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三五年規劃的建議(全文)【3】

2015年11月03日18:44  來源:新華社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原標題:授權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三、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一)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著力擴大居民消費,引導消費朝著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促進流通信息化、標准化、集約化。

  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優化投資結構,增加有效投資。發揮財政資金撬動功能,創新融資方式,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創新公共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發揮出口對增長的促進作用,增強對外投資和擴大出口結合度,培育以技術、標准、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實施優進優出戰略,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營造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新優勢,提高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二)拓展發展新空間。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

  拓展區域發展空間。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優化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強化區域服務功能。支持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設和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重點地區一體發展,培育壯大若干重點經濟區。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開辟農村廣闊發展空間。

  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支持節能環保、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廣新型孵化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發展天使、創業、產業投資,深化創業板、新三板改革。

  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完善水利、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通用航空、管道、郵政等基礎設施網絡。完善能源安全儲備制度。加強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澇等設施建設。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加快開放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

  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開展網絡提速降費行動,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於互聯網的各類創新。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堅持陸海統籌,壯大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進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建設,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完善國家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堅持戰略和前沿導向,集中支持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核心技術。瞄准瓶頸制約問題,制定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依托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完善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實施范圍,推動設備更新和新技術應用。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加強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建設,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構建普惠性創新支持政策體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稅收優惠力度。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勵人才弘揚奉獻精神。

  (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農業保險制度。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強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主產區建設,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推進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推進農業標准化和信息化。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種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增加農業投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改革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

  (五)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二○二五》。引導制造業朝著分工細化、協作緊密方向發展,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

  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支持企業瞄准國際同行業標杆推進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化解產能過剩,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完善企業退出機制。

  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發揮產業政策導向和促進競爭功能,更好發揮國家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

  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構建新型制造體系,促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產業發展壯大。

  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放寬市場准入,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大力發展旅游業。

  (六)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權益。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健全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機制,推進國有資本布局戰略性調整,引導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更好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

  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優化運營模式,增強盈利能力。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干預,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和規范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企業負擔,完善公平競爭、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和制度。激發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

  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立公平競爭保障機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深化市場配置要素改革,促進人才、資金、科研成果等在城鄉、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間有序流動。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財政制度,建立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綠色產品的政府採購政策。

  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發展普惠金融,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杆率。開發符合創新需求的金融服務,推進高收益債券及股債相結合的融資方式。推進匯率和利率市場化,提高金融機構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加快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探索建立保險資產交易機制。

  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統籌協調,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標准的監管規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完善國有金融資本和外匯儲備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有效運用和發展金融風險管理工具。防止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七)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按照總量調節和定向施策並舉、短期和中長期結合、國內和國際統籌、改革和發展協調的要求,完善宏觀調控,採取相機調控、精准調控措施,適時預調微調,更加注重擴大就業、穩定物價、調整結構、提高效益、防控風險、保護環境。

  依據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和總供求格局實施宏觀調控,穩定政策基調,增強可預期性和透明度,創新調控思路和政策工具,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增強針對性和准確性。完善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為主,產業政策、區域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價格政策協調配合的政策體系,增強財政貨幣政策協調性。運用大數據技術,提高經濟運行信息及時性和准確性。

  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放開電力、石油、天然氣、交通運輸、電信等領域競爭性環節價格。

  建立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以可控方式和節奏主動釋放風險,重點提高財政、金融、能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糧食、生態環保、安全生產、網絡安全等方面風險防控能力。

(責編:袁勃)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