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逆襲之路:從少人問津到跑著去看【4】--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清明上河圖》逆襲之路:從少人問津到跑著去看【4】

宋宇晟

2015年09月23日08: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原標題:《清明上河圖》逆襲之路:從少人問津到跑著去看

《清明上河圖》逆襲之路:從少人問津到跑著去看(4)

  19日清晨,觀眾分組排隊,等候進場參觀。上官雲 攝

  擁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進步和大眾心理的變化

  對此,單霽翔同時也表示,“觀眾排了這麼長的隊伍,還那麼耐心,我們心存感激。從中也能看到大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文物意義的理解,我們十分欣慰。”

  這裡,單霽翔的“欣慰”應該是針對觀眾的“熱情”說的。澎湃新聞的報道証實了這一說法。

  單霽翔在接受採訪時說:“出現擁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們國家進步,觀眾的文化需求提高了,這是好事。我特別感謝觀眾的耐心和理解,我們也在不斷總結經驗,好事要做好。”

  在“擁擠”這件事上,白岩鬆則說的更為直接。在他看來,故宮的“擁擠”似乎還有種和國際接軌的意味。“這種情況全世界都一樣。去盧浮宮,在《蒙娜麗莎》、《自由引導人民》等作品前,看不了兩眼就被人流擠走了。在這樣的名作面前,不能抱著一種可以在那兒靜靜欣賞的心態,那得有什麼樣的條件?《清明上河圖》一生中有機會見一眼都不易。”

  白岩鬆認為,排隊看展的這種現象非常好,“如果《清明上河圖》在武英殿展著,然后游客愛答不理的,偶爾有人過來瞧一眼,天哪,那簡直就是太嚇人了!排隊的人這麼多,而且幾乎排不上還有人在那兒排,我認為是好事,不是壞事”。

  20日,記者就此事採訪了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呂澎。他將《清明上河圖》展前的“擁擠”歸因於大眾心理的變化。

  在呂澎看來,這種現象與“社會生活本身的變化有關系”。他說:“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國人的思想)仍然是處於(正在)蘇醒的狀態中,是在開始尋找可能性的狀態中,是在積累。而經過這幾十年,從財富的積累到問題的產生,都會引發人們的思考。”

  呂澎告訴記者,今天的收獲和遭遇的問題,可能都跟我們的歷史、文化有關系。“大家會慢慢在心理上調整自己。我們開始反省、反思,(想要)看看過去。我覺得這是大眾心理慢慢的一種變化。這其中很重要的東西就是對歷史的回顧。其實,未來的依據都在過去。”他說。

(責編:趙越、曾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