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十個全覆蓋”:“四變”喜看龍鄉大地換新顏--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赤峰市“十個全覆蓋”:“四變”喜看龍鄉大地換新顏

2015年09月22日10:58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原標題:赤峰市“十個全覆蓋”:“四變”喜看龍鄉大地換新顏

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和自治區政府主席巴特爾走進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鎮麻斯他拉嘎查,向村民詢問危房改造給生活帶來的新變化。

人民網赤峰9月21日電(富麗娟 陳立庚) 9月18日至19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自治區主席巴特爾率領自治區巡回觀摩檢查組,深入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和翁牛特旗60多個嘎查村,就重點工作推進情況進行現場觀摩檢查。

“十個全覆蓋”的東風,吹遍赤峰廣袤的原野,一幅幅以“村庄新貌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干群關系感情美、鄉風文明精神美”為內容的壯美畫卷,正在赤峰9萬平方公裡的龍鄉大地上徐徐展開。

“一變”村容村貌:“村子變美了,村民臉上笑容多了”

——去年以來,赤峰市共在1705個嘎查村和農牧林場實施了“十個全覆蓋”工程,完成全部工程任務的79%。

赤峰市下轄三區七旗二縣,共有143個蘇木鄉鎮街道辦事處,2089個嘎查村和76個國營農牧林場。總人口461萬人,其中農牧民348萬人,是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大市和人口大市。

作為老少邊貧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赤峰市農村牧區公共服務設施的歷史欠賬由來已久。全市各級黨委和政府緊緊抓住實施“十個全覆蓋”帶來的機遇,科學謀劃,攻堅克難,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氣魄,創新出一系列具有赤峰特點的工作舉措。

觀摩組一行來至巴林左旗哈拉哈達鎮哈拉哈達村。看到觀摩組到來,村們們紛紛圍攏上來為“十個全覆蓋”點贊。

“過去的土坯房早就想拆了,如今住進敞亮的磚瓦房感覺就像做夢似的,感謝黨的好政策啊。”

“以前吃水要去村東的深井裡打,用轆轤打上來再用扁擔挑回家,累點兒沒什麼,遇上干旱年景吃水真難啊!誰能想到今天能用上自來水,一擰水龍頭干淨的水就來了。”

“過去都是土路,有些地方哪有道兒啊,土路上都是垃圾、野草。現在這水泥路走起來真舒心,我們這的鄉親都叫它‘溜光大道’。”

……

大伙七嘴八舌,盡數“十個全覆蓋”帶來的改變。

來到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鎮麻斯他拉嘎查村民曹都畢力格家,蒙古族女主人敖登高娃難掩激動之情,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講述著村裡的大變化:“我嫁到這個村子快21年了,最近這兩年村裡變化太大了,現在真是趕上了好時候。”

敖登高娃所在的麻斯他拉嘎查自去年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以來,投入各類資金910萬元,改造危房18戶、硬化街巷13.2公裡,標准化衛生室、文化活動室、便民連鎖超市全部建成,安全飲水、農網改造、通廣播電視、社會保障等工程實現了全覆蓋。

去年以來,赤峰市共在1705個嘎查村和農牧林場實施了“十個全覆蓋”工程,完成全部工程任務的79%。一大批嘎查村一改過去殘牆破屋、臟亂泥濘的景象,基礎設施迅速改善,公共服務提檔升級,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二變”產業發展: “有產業作支撐,老百姓的錢包鼓了”

赤峰市在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中,把2089個行政嘎查村和76個國營農牧場劃分為鄉村旅游帶動型、生態建設帶動型、現代農牧業帶動型等9個不同的發展類型,實施分類推進。

“十個全覆蓋”不僅讓農村美起來,還要讓農牧民富起來——在“十個全覆蓋”建設中,赤峰市堅持將“變美”與“致富”同步考慮、同步推進,以統籌推進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牧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由此,畜禽、糧油、林果、藥材、蔬菜、旅游等一批特色富民產業應運而生,形成了一批“產業村”、“亮點村”,使“十個全覆蓋”重點嘎查村都有了相應的產業支撐,夯實了農牧民穩定增收的產業基礎。

“中華第一龍”的出土地翁牛特旗烏丹鎮賽沁塔拉嘎查,這座有著“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的小村庄久負盛名——寬敞平坦的柏油路、整齊有序的農家院、錯落有致的綠化景觀,儼然一幅美麗和諧的新農村畫卷。

觀摩組一行走進鎮賽沁塔拉嘎查“鄉村庄稼院”,小院的經營業主、村中有名的“老板”張樹森喜不自禁:“我們的農家院生意在旺季一天的毛收入有1萬多元,在家自己做老板,不受約束,我再也不用背井離鄉、拋家舍業外出打工了。”

翁牛特旗旗委書記敖日格勒對當地特色旅游業的發展很有信心:“我們要依托玉龍沙湖景區,通過開辦農家樂、打造特色旅游項目,逐步走出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之路,形成環境美化與經濟發展互促、美麗鄉村與農民富裕並進的局面。”

年招待游客數達到10萬人次以上的赤峰市元寶山區小五家鄉大營子村,借助農村綜合治理后的良好環境,順勢發展農家樂餐飲業,經營戶戶均收入10萬元以上。林果業是寧城縣小城子鎮柳樹營子村的主導產業,如今全村已發展寒富蘋果、南果梨等經濟林1800畝,僅此一項全村人均增收近萬元。村裡還成立了林果專業合作社,帶動30個行政村的300戶果農走上了致富路。

赤峰市鬆山區依托“十個全覆蓋”工程,努力將“惠民工程”打造成“幸福工程”。該區當鋪地村原為東方紅村,投資30余萬元打造赤峰近郊紅色旅游文化示范基地,讓村民樂享“旅游蛋糕”。在大興隆庄村,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初具規模,一期480棟、3000畝的果蔬棚已全部投入生產。“一個棚一年能收入5萬元,5個棚就是25萬元!”嘮起以后的生活,大棚承包戶崔繼勇信心滿懷。

“三變”干群關系:“干部晒黑了,群眾心裡亮了”

——2917名干部投身農村牧區參與"十個全覆蓋"等重點工作,保証了各地區嘎查村工作任務有人包、有人管。

在"十個全覆蓋"工程實施過程中,赤峰市向12個旗縣區分別派駐聯合工作推進組,向153個蘇木、鄉鎮、街道辦事處、場派駐聯合工作推進隊,向嘎查村派駐 2257名工作隊員,市、旗縣區、蘇木鄉鎮三級共2917名干部投身農村牧區參與"十個全覆蓋"等重點工作,保証了各地區嘎查村工作任務有人包、有人管。

賽沁塔拉嘎查村民劉永花去年住進了嶄新的房屋,對於當地干部的“駐村實干”感觸很深:“為了這房子,鄉裡村裡的黨員干部晒黑了,他們操的心比我自己還要多啊!”劉永花的心聲,也正是赤峰300多萬受益農牧民的心聲。

麻斯他拉嘎查村支部書記烏雲達來告訴記者,過去村裡的老百姓見到我們村干部是“躲著”,現在見到我們村干部是“圍著”:“村民們幫著村干部,推動著村干部,干部和群眾就想到一起了,干到一起了,融合到一起了。”

今年以來,赤峰市各級干部走鄉鎮、串農戶,落實"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任務,成為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指示精神,加快改變農村牧區落后面貌,補齊農村牧區公共服務短板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目前,赤峰市"十個全覆蓋"工程進展順利,一大批嘎查村基礎設施全面改善,公共服務顯著提升,環境面貌大有改觀,農牧民精神風貌煥然一新。據了解,下一步赤峰市2917名下鄉駐村干部還將在所派駐地區進行"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建檔立卡、加強對工程質量和項目資金監督管理、提出意見建議和跟蹤檢查整改落實情況、推進各項任務如期完成。

“四變”鄉風民風:“遠離了麻將桌,跳起廣場舞,走進文化閱覽室優美的環境能改造人、熏陶人,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蔚然成風。”

阿魯科爾沁旗村民王全對“十個全覆蓋”贊不絕口:“不說別的,就說村裡的婦女們,過去農閑時候就愛打麻將、打扑克,有時候賭上個三、五十塊錢,弄不好就吵起來了。現在好了,大伙閑下來可以跳跳廣場舞,可以進文化室看看種植、養殖方面的書,現在咱庄稼人和過去真是不一樣了。”

天山鎮前崗台村在“十個全覆蓋”工程實施后,通了自來水,村民們再也不用為洗澡發愁:“咱們農村人過去哪有洗澡的水啊,喝的水還不夠呢,下地干活一身臭汗回家倒頭就睡。現在有了自來水,咱也有條件建浴室了,我們每周都能洗上熱水澡。”

“水龍頭一開,熱熱的水從頭頂澆到腳跟兒,那叫一個舒服!”說起洗澡,78歲的楊鳳林高興著呢。

赤峰市各旗縣區結合農村牧區實施“十個全覆蓋”、示范嘎查村建設,在已有工作基礎上,推進村容村貌建設,以硬化、綠化、淨化為重點,加大“改路、改水、改廁、改廚、改圈”等工作力度,美化村庄庭院環境,堅決消除垃圾亂倒、糞便亂堆、禽畜亂跑、柴草亂放、污水亂潑、棚圈亂建等“六亂”現象。

紫禁城街道辦事處德日蘇嘎查的村民們對“村容村貌”的維護和保持非常看重:“我們有垃圾點,垃圾要定點倒,有人定時清理。大伙都愛護我們的新家園,我們要保持好衛生,新村庄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臟亂差了。”

(責編:趙越、曾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