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為避免觀眾百米沖刺看展覽 開門前先排隊領號--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故宮為避免觀眾百米沖刺看展覽 開門前先排隊領號

王歧豐

2015年09月21日08:18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原標題:故宮為避免觀眾百米沖刺看展覽 開門前先排隊領號

(社會)(1)故宮對“石渠寶笈特展”觀眾加強疏導

  9月19日,工作人員帶領參觀“石渠寶笈特展”的觀眾進入故宮。故宮博物院90周年院慶活動之一的“石渠寶笈特展”自9月8日開幕后,觀眾參觀熱情不斷。為保証觀眾有序排隊、安全參觀,自9月19日起,故宮博物館專門在午門外設立“石渠寶笈特展”參觀秩序單領取處,觀眾需領取參觀秩序單之后,以50人一組由工作人員帶領進入參觀。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避免觀眾“百米沖刺”看展覽 開門前先領號再排隊

  到故宮看《清明上河圖》要先排隊領號了。昨天一早,故宮建院90周年系列展覽之一《石渠寶笈特展》開始放號限流。據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因為囊括了《清明上河圖》、《五牛圖》等難得一見的國寶,《石渠寶笈特展》開展兩周以來持續火爆,觀眾最長排隊6個小時,甚至出現觀眾“百米沖刺”看展覽的現象。為保証參觀秩序和安全,決定在開門前先領號再排隊。

  現場 早上5點半到場搶到“頭名”

  故宮的《石渠寶笈特展》人氣爆棚,觀眾排隊最長6小時的盛況引發社會關注。昨天上午,故宮加急趕制了1000個號牌,對參觀《石渠寶笈特展》觀眾實行先領號再排隊參觀的措施。

  單霽翔介紹,這麼做主要是保証上午9點前,觀眾能夠有序觀展,避免一開門沖刺跑帶來安全隱患。9點后,隊伍自然形成,人們就可以自覺排隊。

  來自北京的觀眾小張早晨5點半就和家人來故宮,他獲得了故宮發出的第一張號牌。北京晨報記者發現,通過網上預約訂票的觀眾由於節省了現場排隊買門票的時間,可以直接領號,更加有效率。

  對於專門來看展覽的觀眾,故宮提前放行,每百人一組,由工作人員舉牌“護送”到武英殿展廳,避免了觀眾你爭我趕造成安全隱患,也維護了觀展的公平性。

  單霽翔介紹,目前平均每天有大約3000人參觀展覽,預計整個特展期間將接待20萬觀眾。

  釋疑 《清明上河圖》為何不設單間

  其實,很多觀眾參觀《石渠寶笈特展》,就是奔著《清明上河圖》來的,為何不單獨設置展廳供觀眾觀賞呢?

  對此,單霽翔解釋說,目前,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是最適合《清明上河圖》等國寶級書畫文物展示的空間。首先在空間上,由於故宮博物院建筑布局的特點,很少有適合現代化大展的開闊空間,而武英殿已經屬於紫禁城中空間較大的殿宇。同時,在展廳設計上,自武英殿修繕完成后設為“書畫館”,其中的展陳設備、溫濕度控制等精密設備的配置,展廳環境和整體布局的設計,安保措施的級別,均是按照國寶級書畫藏品的獨特需求而專門設置、最高配置,以保証它們在最佳、最安全的環境下展出。

  此外,從展覽內容上看,故宮博物院希望展現出《石渠寶笈特展》的學術內涵、文化厚度和歷史縱深,《清明上河圖》作為特展中具有代表意義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本單元中其他展品、武英殿東西配殿的另兩個單元,共同組成展覽的內在邏輯。而這些是故宮博物院希望觀眾更多去關注和了解的,也是很多觀眾在參觀中所忽視的。

  提醒

  網上也能看

  《清明上河圖》

  故宮博物院提醒觀眾,在排隊時保持良好的心態和足夠的耐心,在展廳內也加快移動速度,不要在《清明上河圖》前過多停留,以照顧其他觀眾觀展。為了維護更好的參觀氛圍,展廳內請配合工作人員的疏導措施,不要喧嘩、擁擠,同時,為保護脆弱的書畫文物,展廳內請勿飲食、拍照。

  同時,武英殿的東西配殿及延禧宮展廳也有大量的書畫精品,比如《五牛圖》、《洛神圖卷》等均為難得一見的書畫珍品,希望觀眾不要錯過。

  此外,為了讓更多的觀眾在家看展,故宮博物院公眾微信號“微故宮”及時推出了多篇針對展覽的知識介紹、深度解讀文章、參觀建議等內容。與此同時,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也已經推出了網上展覽,內容豐富、畫面清晰,可使無法到現場的觀眾身臨其境地了解展覽內容和文化信息。(北京晨報記者 王歧豐)  

(責編:趙越、曾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