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2日08:31 來源:半月談 手機看新聞 字號
舉世矚目的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將於9月3日在北京舉行。為了這神聖一刻,各參閱部隊官兵嚴格訓練,付出了大量辛勞與汗水。他們之中,有將軍,有老兵,有名校學子﹔有的父子同訓,有的三度參閱。中國軍姿,中國表情,中國氣勢……在他們堅定的步伐和堅毅的神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標兵”將軍是這樣煉成的
勝利日大閱兵,即將亮相的將軍領隊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56名現役中將、少將,來自全軍各大單位,率領徒步、裝備和空中方隊庄嚴受閱,這在共和國閱兵史上還是第一次。
一個將軍,一面旗幟。在過去數月的高強度閱兵訓練中,這些年過半百的部隊高級指揮員,與普通官兵一起訓練、一起生活、一起吃苦,成為官兵行動的楷模、方隊的“最美標兵”。
與比自己小30歲的戰士一個標准站軍姿、踢正步、走隊列、喊口令,對將軍們來說,是個艱巨的挑戰。
從5月下旬開始集中訓練,到6月30日結業考核,將軍們的訓練水平有了“脫胎換骨”的進步,所有人都順利結業。
為一個敬禮時的亮相擺頭動作,”百團大戰“白刃格斗英雄連”英模部隊方隊將軍領隊、第14集團軍副軍長鄧志平和搭檔將軍領隊、第14集團軍副政委高偉在一起起碼練了上萬次。現在,兩個人走在閱兵訓練場上,一同邁腿、擺臂、踢腿、落地,不論從正面看還是側面看,都像是一個人。
“年齡和身體,都不是問題。”“平型關大戰突擊連”英模部隊方隊將軍領隊、第16集團軍副軍長吳亞男並不覺得閱兵訓練苦到什麼程度,盡管早年腰部訓練受傷的他現在每天都要靠裹著護腰踢正步。
吳亞男為了提高自己的正步水平,主動向方隊的訓練尖子“下戰書”。操場上,他從最初的50米正步“PK”,到100米正步比拼,每次都用盡全力。通過比正步步幅、比踢腿高度、比踢腿速度等,有力激發了隊員的訓練士氣。
“將軍帶頭訓練吃苦,對部隊是無言的命令。” 在閱兵徒步方隊總教練劉士胥看來,將軍們把自己當做普通一兵,和戰士天天在一起訓練、流汗、摸爬滾打,成了教育引領年輕戰士的“動力源”。
閱兵方隊旗手:擎起先輩的旗幟
為鮮明地表達與紀念抗戰勝利這個主題,閱兵領導小組和聯合指揮部研究決定,由受閱的英雄部隊擎舉抗戰部隊番號旗和榮譽旗在天安門前接受檢閱。
70面旗幟,寓意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其中,10面為抗戰部隊番號旗,60面為抗戰部隊榮譽旗。
“八一”軍旗旗杆重7.5斤,長3.3米,直徑3厘米,加上旗幟和風的張力,整個重量20斤,在一般人手裡攥上十幾分鐘,就會胳膊發酸、把持不穩。而作為“八一”軍旗的旗手,張洪杰必須做到無論風力、風向與風速如何變化,都必須軍姿標准,步幅准確,步速均勻的引導受閱方隊氣勢磅礡地通過天安門,接受檢閱。
一面旗幟就是一座豐碑,寫著浴血奮戰、可歌可泣的故事。
“狼牙山五壯士”英雄部隊番號旗旗手管洪杰說:“我們部隊是一支戰功卓著、英雄輩出的部隊,狼牙山五壯士代表著抗戰時期為國家浴血奮戰的革命精神。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好,爭做‘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
“青口十八勇士”榮譽旗旗手郭凱旋說:“肩扛英雄的旗幟,不僅是榮譽的象征,更是老一輩革命者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今年29歲的陳海,是“劉老庄連”英模部隊方隊的一號旗手。參加閱兵訓練以來,實現了由訓練參謀、正式旗手到一號旗手的跨越。
成為受閱隊員后,為了練就挺拔軍姿,陳海除了睡覺,一天到晚都把T型架別在腰上﹔每天午休貼著牆根站在磚上練站立﹔每天晚上偷偷在器材室對著鏡子練儀表。為練正步,他把3公斤的沙袋綁在腿上,一踢就是上百次……就這樣,陳海在方隊旗手選拔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旗手。兩個多月的旗手訓練,他的訓練成績穩步提升,最終成為方隊的一號旗手。
參閱老兵:在訓練與檢閱中續寫傳奇
他可能是閱兵訓練基地中最老的士兵了。
趙宗剛,今年47歲,是輪式裝甲突擊車方隊一級軍士長,服役的部隊是濟南軍區第54集團軍“猛虎師”裝甲團。
趙宗剛當了29年兵,比班裡的新兵大兩輪,按政策明年他就要退出現役。這是趙宗剛第二次作為修理技師,參加閱兵保障任務。
在閱兵集訓隊,為了新裝備的零故障,他隻要發現裝備一點異常現象,聽到一點異常聲音,聞到一點異常味道,都要一遍遍檢查,確保萬無一失。
為此,趙宗剛沒日沒夜地卯在訓練場,組織修理工專業理論學習400余課時,培養技術骨干30余名,總結技術保障金點子20余個,排除各種機械故障450余台次……
閱兵指揮部的許多領導見到趙宗剛都會說:“你就是個定海神針,有你這面旗幟在,我們就放心了。”
在第二炮兵受閱部隊,某導彈方隊駕駛員、二級軍士長張彥坤是一位40歲的老兵。今年是他連續第三次光榮參閱,而且每次都是駕駛所在方隊的“第一車”。
1994年入伍的張彥坤,當兵第5年,被挑中參加1999年國慶閱兵任務,成為方隊駕駛員隊伍中年齡最小的士兵。
2009年,已經當兵15年的張彥坤,再次走上了閱兵場。 當時,張彥坤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用20天時間編寫出一套3萬字的特裝車閱兵訓練指導教材,一舉成名閱兵村。 他還摸索出了光腳感受力道、布鞋尋找感覺、皮鞋一腳定型的“控制油門三步走”等駕駛經驗方法,讓許多參閱官兵實現了油門控制“一定准”。
三上閱兵場,今年已是二級軍士長的張彥坤,依然選擇了“第一車”崗位,並且多了一個新身份:教練員。
他在閱兵訓練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小問題,由於引進了大量的信息化輔助器材,讓個別受閱駕駛員產生了一個傾向,認為隻要有了高科技,就沒有必要那麼苦練了。
“閱兵就是閱士氣、閱兵就是閱血性,這樣的心態要不得。”張彥坤把駕駛員召集到一起,耐心地講道理,輔助設備再先進,也代替不了人,一定要集中全力練習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實,其他一切等於零。
38歲的南疆軍區某師修理營技術工程師馬軍,年齡雖大,卻被稱為“最老的新兵”。因為他5年前才特招入伍。
人稱“裝甲神醫”的馬軍,在今年的閱兵中負責履帶自行火炮方隊的裝備技術保障。
從事發動機修理工作20多年來,馬軍總結了一套“望、聞、問、切”的獨特操作法,解決了數千台發動機的病症。
今年初,受領閱兵任務后,馬軍加班加點編寫出《某型柴油機使用及維修保養》《某型火炮底盤維護保養操作規范》《某型火炮底盤常見故障分析及排除》3本工作手冊,成了駕駛員和修理工爭相傳閱和學習的“法寶”。
“凡是首次出現的故障必須逐車檢查一遍、凡是兄弟單位出現的故障必須對照逐裝備過一遍、凡是當前出現的故障必須當天解決。”這是馬軍工作中給自己定的“三條鐵律”。他經常告誡身邊的戰友,任何時候,在任何情況下,檢修裝備絲毫馬虎不得,不能糊弄裝備。
12下一頁 12下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