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抗戰精神是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動力--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習近平:抗戰精神是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動力

2015年09月01日13:42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在硝煙彌漫、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中鍛造出的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我們拼搏進取、開創未來的精神支撐。我們設立抗戰勝利紀念日、舉辦紀念活動,就是要大力弘揚抗戰精神,讓每一個炎黃子孫深刻體會蘊含其中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精確領悟激蕩其間的意志品格、氣魄斗志和精神信念,以飽滿的愛國熱情、無畏的民族氣節、不屈的英雄氣概和堅定的必勝信念攻堅克難,戰勝前進路上一切艱難險阻,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習近平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圖為:2014年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隆重集會,

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習近平出席紀念儀式並發表重要講話。

 

  一、愛國情懷是攻堅克難的美德

  愛國情懷是一種充滿愛國情感的高尚心境,是千古傳送的崇高美德,是人們的崇高美德。“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陳毅)” 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最杰出的品德,永遠光耀東方。習近平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在抗戰期間,愛國情懷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勇敢擔當。愛國情懷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促進了中國人民空前團結。中華兒女同仇敵愾,驅逐強敵,最終取得偉大勝利。習近平指出:“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的一系列抗爭,就是中華民族覺醒的歷史進程,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升華的歷史進程。這種民族覺醒和民族精神升華,在抗日戰爭時期達到了全新的高度。” 習近平強調:“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抗擊侵略、救亡圖存成為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共同意志。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國人民義無反顧投身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

  在今天,愛國情懷是改革創新、積極進取、盡心盡力的改革促進者擔當。改革是今日中國的主旋律,改革需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時代呼喚改革促進者。習近平指出: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習近平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100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圖為:2015年5月9日,俄羅斯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盛大慶典。習近平和來自

  世界約20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領導人出席慶典。這是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同普京等

  領導人出席紅場閱兵儀式。

 

  二、民族氣節是攻堅克難的志操

  民族氣節是堅持正義永不屈服的崇高品質,是堅持正義,有所不為的高尚操守,是為國家為民族攻堅克難的高潔志操。“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巍然屹立的不朽品質。孟子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陸機雲:“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 徐悲鴻說:“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在抗戰期間,民族氣節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勇者操守。不畏強敵、英勇不屈、誓死不做亡國奴的偉大氣節,讓敵人膽寒,最終戰勝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習近平指出:“在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自由不惜拋頭顱、洒熱血,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男女老少齊動員。”

  在今天,民族氣節是積極改革、銳意改革、勇往直前的改革堅定者品格。今日中國在新的起點上正在進行一場全面深化改革的革命,需要不為權所屈、不為利所動、吃苦在前、享樂在后、舍小利求大義改革堅定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

(責編:潘旭海、劉軍濤)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