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辦發文促旅游消費 鼓勵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2】--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國辦發文促旅游消費 鼓勵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2】

2015年08月11日10:38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二、實施旅游投資促進計劃,新辟旅游消費市場

(六)加快自駕車房車營地建設。制定全國自駕車房車營地建設規劃和自駕車房車營地建設標准,明確營地住宿登記、安全救援等政策,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和絲綢之路沿線、長江經濟帶等重點旅游地區建設自駕車房車營地。到2020年,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建設自駕車房車營地1000個左右。

(七)推進郵輪旅游產業發展。支持建立國內大型郵輪研發、設計、建造和自主配套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國內造船企業研發制造大中型郵輪。按照《全國沿海郵輪港口布局規劃方案》,進一步優化郵輪港口布局,形成由郵輪母港、始發港、訪問港組成的布局合理的郵輪港口體系,有序推進郵輪碼頭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按程序設立保稅倉庫。到2020年,全國建成10個郵輪始發港。

(八)培育發展游艇旅游大眾消費市場。制定游艇旅游發展指導意見,有規劃地逐步開放岸線和水域。推動游艇碼頭泊位等基礎設施建設,清理簡化游艇審批手續,降低准入門檻和游艇登記、航行旅游、停泊、維護的總體成本,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鼓勵發展適合大眾消費水平的中小型游艇﹔鼓勵擁有海域、水域資源的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游艇碼頭建設規劃。到2017年,全國建成一批游艇碼頭和游艇泊位,初步形成互聯互通的游艇休閑旅游線路網絡,培育形成游艇大眾消費市場。

(九)大力發展特色旅游城鎮。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現代旅游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到2020年建設一批集觀光、休閑、度假、養生、購物等功能於一體的全國特色旅游城鎮和特色景觀旅游名鎮。

(十)大力開發休閑度假旅游產品。鼓勵社會資本大力開發溫泉、滑雪、濱海、海島、山地、養生等休閑度假旅游產品。重點依托現有旅游設施和旅游資源,建設一批高水平旅游度假產品和滿足多層次多樣化休閑度假需求的國民度假地。加快推動環城市休閑度假帶建設,鼓勵城市發展休閑街區、城市綠道、騎行公園、慢行系統,拓展城市休閑空間。支持重點景區和旅游城市積極發展旅游演藝節目,促進主題公園規范發展。依托鐵路網,開發建設鐵路沿線旅游產品。

(十一)大力發展旅游裝備制造業。把旅游裝備納入相關行業發展規劃,制定完善安全性技術標准體系。鼓勵發展郵輪游艇、大型游船、旅游房車、旅游小飛機、景區索道、大型游樂設施等旅游裝備制造業。大力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休閑、登山、滑雪、潛水、露營、探險等各類戶外用品。支持國內有條件的企業兼並收購國外先進旅游裝備制造企業或開展合資合作。鼓勵企業開展旅游裝備自主創新研發,按規定享受國家鼓勵科技創新政策。

(十二)積極發展“互聯網+旅游”。積極推動在線旅游平台企業發展壯大,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業的資源、要素和技術,形成旅游業新生態圈,推動“互聯網+旅游”跨產業融合。支持有條件的旅游企業進行互聯網金融探索,打造在線旅游企業第三方支付平台,拓寬移動支付在旅游業的普及應用,推動境外消費退稅便捷化。加強與互聯網公司、金融企業合作,發行實名制國民旅游卡,落實法定優惠政策,實行特惠商戶折扣。放寬在線度假租賃、旅游網絡購物、在線旅游租車平台等新業態的准入許可和經營許可制度。到2020年,全國4A級以上景區和智慧鄉村旅游試點單位實現免費Wi-Fi(無線局域網)、智能導游、電子講解、在線預訂、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蓋,在全國打造1萬家智慧景區和智慧旅游鄉村。

三、實施旅游消費促進計劃,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十三)豐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扎實推進旅游商品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市場主體開發富有特色的旅游紀念品,豐富旅游商品類型,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發、生產、銷售龍頭企業,加大對老字號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的宣傳推廣力度。加快實施中國旅游商品品牌提升工程,推出中國特色旅游商品系列。鼓勵優質特色旅游商品進駐主要口岸、機場、碼頭等旅游購物區和城市大型商場超市,支持在線旅游商品銷售。適度增設口岸進境免稅店。

(十四)積極發展老年旅游。加快制定實施全國老年旅游發展綱要,規范老年旅游服務,鼓勵開發多層次、多樣化老年旅游產品。各地要加大對鄉村養老旅游項目的支持,大力推動鄉村養老旅游發展,鼓勵民間資本依法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舉辦非營利性鄉村養老機構。做好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結算工作。鼓勵進一步開發完善適合老年旅游需求的商業保險產品。

(十五)支持研學旅行發展。把研學旅行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范疇。支持建設一批研學旅行基地,鼓勵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大型公共設施、知名院校、科研機構、工礦企業、大型農場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建立健全研學旅行安全保障機制。旅行社和研學旅行場所應在內容設計、導游配備、安全設施與防護等方面結合青少年學生特點,寓教於游。加強國際研學旅行交流,規范和引導中小學生赴境外開展研學旅行活動。

(十六)積極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推出一批以中醫藥文化傳播為主題,集中醫藥康復理療、養生保健、文化體驗於一體的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產品。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中醫藥健康旅游產業示范園區,推動中醫藥產業與旅游市場深度結合,在業態創新、機制改革、集群發展方面先行先試。規范中醫藥健康旅游市場,加強行業標准制定和質量監督管理。擴大中醫藥健康旅游海外宣傳,推動中醫藥健康旅游國際交流合作,使傳統中醫藥文化通過旅游走向世界。

四、實施鄉村旅游提升計劃,開拓旅游消費空間

(十七)堅持鄉村旅游個性化、特色化發展方向。立足當地資源特色和生態環境優勢,突出鄉村生活生產生態特點,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開發建設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個性突出的鄉村旅游產品,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節慶活動。注重保護民族村落、古村古鎮,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讓游客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

(十八)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配套設施。重點加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特色村的道路、電力、飲水、廁所、停車場、垃圾污水處理設施、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強相關旅游休閑配套設施建設。到2020年,全國建成6000個以上鄉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萬個以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特色村、300萬家農家樂,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過20億人次,受益農民5000萬人。

(十九)開展百萬鄉村旅游創客行動。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和專業培訓,三年內引導和支持百萬名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等通過開展鄉村旅游實現自主創業。鼓勵文化界、藝術界、科技界專業人員發揮專業優勢和行業影響力,在有條件的鄉村進行創作創業。到2017年,全國建設一批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藝術旅游創業就業鄉村。

(二十)大力推進鄉村旅游扶貧。加大對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的規劃指導、專業培訓、宣傳推廣力度,組織開展鄉村旅游規劃扶貧公益活動,對建檔立卡貧困村實施整村扶持,2015年抓好56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鄉村旅游扶貧試點工作。到2020年,全國每年通過鄉村旅游帶動2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扶持6000個旅游扶貧重點村開展鄉村旅游,實現每個重點村鄉村旅游年經營收入達到100萬元。

五、優化休假安排,激發旅游消費需求

(二十一)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各級人民政府要把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納入議事日程,制定帶薪休假制度實施細則或實施計劃,並抓好落實。

(二十二)鼓勵錯峰休假。在穩定全國統一的既有節假日前提下,各單位和企業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將帶薪休假與本地傳統節日、地方特色活動相結合,安排錯峰休假。

(二十三)鼓勵彈性作息。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依法優化調整夏季作息安排,為職工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外出休閑度假創造有利條件。

六、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促進旅游投資消費持續增長

(二十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符合條件的地區要加快實施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設立中國旅游產業促進基金,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設立旅游產業促進基金。支持企業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投資、建設、運營旅游項目。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對國家重點旅游景區、“一帶一路”及長江經濟帶等重點旅游線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生態旅游開發和鄉村旅游扶貧村等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支持力度。讓多彩的旅游豐富群眾生活,助力經濟發展。

(二十五)落實差別化旅游業用地用海用島政策。對投資大、發展前景好的旅游重點項目,要優先安排、優先落實土地和圍填海計劃指標。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優先安排給中西部地區,支持中西部地區利用荒山、荒坡、荒灘、垃圾場、廢棄礦山、石漠化土地開發旅游項目。對近海旅游娛樂、浴場等親水空間開發予以優先保障。

(二十六)拓展旅游企業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旅游企業上市,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大對旅游企業的信貸支持。積極發展旅游投資項目資產証券化產品,推進旅游項目產權與經營權交易平台建設。積極引導預期收益好、品牌認可度高的旅游企業探索通過相關收費權、經營權抵(質)押等方式融資籌資。鼓勵旅游裝備出口,加大對大型旅游裝備出口的信貸支持。

國務院辦公廳

2015年8月4日

(此件公開發布)

(責編:仝宗莉、趙綱)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相關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