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帶一路” 經濟地理革命與共贏主義時代
【名家·光明講壇】
■演講人:胡鞍鋼 ■地點:光明日報大會議室 ■時間:二○一五年七月
今天,我將圍繞著“一帶一路”的主題談談我的看法和認識。
如何來認識“一帶一路”的本質性特征呢?我用了兩個關鍵詞:一是從經濟學的視角看,這是一場規模宏大的“經濟地理革命”﹔從重塑中國經濟地理到重塑沿線國家經濟地理,進而重塑世界經濟地理﹔二是從國際關系的視角看,開啟了一個“共贏主義時代”。
從“一帶一路”的背景來看,為什麼是由中國領導人所倡議?又為什麼被沿線國家所接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正在走進世界經濟舞台的中心,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體,又成為世界200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成為世界及各國最大的利益相關者、命運共同者。中國帶頭倡導共贏主義,勢必會極大地推動全球經濟增長、貿易增長、投資增長,使世界各國受益。從長遠視角和基本趨勢看,的確發生了一場空前規模的經濟地理革命。
胡鞍鋼 1953年生,十八大代表,現任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等社會職務。從1985年開始從事國情研究至今已有30年時間,是這一領域的開拓者。侯曉軍攝
從戰略設想到拉開序幕
“一帶一路”建設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影響世界最重要的“中國戰略”。確切地講,一是中國的大戰略,中國大戰略就是為了實現中國兩個“百年目標”而最有效的發揮國家全部力量的藝術。這是對全體13.7億人民、7.7億從業人員、7200萬市場主體的總動員。
二是中國的全球戰略,西方人總問我們:你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底你們有什麼樣的全球戰略?服務於什麼的目的?與美國有什麼不同?美國將“加強美國的國家安全”列為其全球戰略的首要目標。由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意在重構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所涵蓋的內容與貿易自由化的水平都遠高於正在談判中的世貿組織多邊貿易規則,是依照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而制定的貿易規則新標准。TPP與TTIP一旦形成,現行多邊貿易體制有可能會被邊緣化。況且,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發展中國家都被排除在TPP與TTIP的談判之外。“一帶一路”戰略與二戰之后由美國所主導的歐洲復興計劃(“馬歇爾計劃”)又有根本區別,后者的本意是為了通過援助使歐洲經濟恢復,並使之成為抗衡蘇聯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時也可使美國更方便地控制和佔領歐洲市場,體現的還是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的建設宗旨就是“互利共贏”,將中國的發展融入全球的發展進程中和結果中,因為中國的發展會有極大的外溢性,會帶動沿線國家的發展,進而帶動全球的發展。是一種基於“共贏主義”思想的國際發展合作新模式。
三是中共中央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的升級版,從和平發展到共贏發展,從中國的空間布局到全世界空間的大布局。這不僅主動適應了我國在世界經濟舞台的地位,而且前瞻性地積極推動了我國在世界經濟舞台的中心地位、領導地位,這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是首次。
那麼,“一帶一路”建設設想由何而來?怎樣才從“中國設想”到沿線國家不同凡響,合作落地?又是怎樣從重塑中國經濟地理到拉開重塑世界經濟地理的大幕?這裡我們有必要簡要地回顧一下決策過程和決策結果及影響: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首次倡議: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
同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首次倡議: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同時他還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促進本地區互聯互通建設和經濟一體化進程,向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由此形成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我稱之為中國的“世界倡議”。
為此,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深化研究“一帶”戰略,於同年12月1日提交了《打造中國向西開放戰略大通道: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意義與路徑》的《國情報告》(2013年專刊第22期)。我們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是集政治經濟、內政外交與時空跨越為一體的歷史超越版﹔在戰略內容上,它是集向西開放與西部開發為一體的政策綜合版﹔在戰略形成上,它是歷經幾代領導集體謀劃國家安全戰略和經濟戰略的當代升級版。我們還提出了“五通”的建議:政策溝通、道路連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
2013年11月,“一帶一路”建設寫入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同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抓緊制定“一帶一路”建設規劃,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
作為國內專家,我參加了國家發改委等組織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課題專家意見征集會,提交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內涵、定位和實現路徑》的咨詢報告。
2014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亞信峰會上作主旨發言時再次提出中國將同各國一道,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他還特別提出要盡早啟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推動亞洲基礎設施建設。
同年7月,習近平主席在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六次會晤期間,首次提出我們將更多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
2014年12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在全球經濟治理方面,我們不能當旁觀者、跟隨者,而是要做參與者、引領者。
那麼,什麼是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中國聲音、中國元素?中國能為國際社會提供什麼公共產品?中國又如何提供區域性、全球性公共產品?
2015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參加博鰲亞洲論壇講演之后,中國政府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以下簡稱《願景與行動》),習近平主席明確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
![]()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