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拉響人口警報:加速減少已影響經濟復蘇--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東北拉響人口警報:加速減少已影響經濟復蘇

李新玲 張瑩 呂博雄 陳墨

2015年07月14日08: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原標題:東北拉響人口警報:加速減少已影響經濟復蘇

 

  街頭。(資料照片)CFP供圖

  董程越來越覺得孤單,早晨一起鍛煉的人越來越少。30多年前一起進廠的伙伴,現在大部分都離開了,有的幾年前就到北京、天津、深圳重新找工作,還有很多人去“關內”給孩子帶下一代。

  “原來小區周圍好多飯館,干得好的,吃飯時都擠不進去,這兩年人少了,飯館關了不少。”董程是齊重數控(原齊齊哈爾市第一機床廠)的職工。該廠鼎盛時號稱萬人大廠,近些年經過系列調整現在隻有1000多人。他所住的順意小區,今年以來周圍關掉的飯館就有八九家。在房產交易網站上,這一帶二手房平均價格也從去年的5500元降到今年的4800元左右。

  “人少了。老人都各自想辦法走了,年輕人來得也少了。”董程的同事有管廠裡宿舍的,十多年前,大學畢業生分來的時候,五六百人把宿舍擠得住不下,現在少多了,隻剩100多人。

  位於黑、吉、內蒙三省區交匯處的齊齊哈爾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也是商品糧、畜牧業基地。包括第一機床廠、第二機床廠、一重、車輛廠等在內的“七大廠”造就這座老工業城市的輝煌,如今隻有一重和車輛廠效益尚可。董程的工資也從2010年開始不斷下降,現在拿到手的不到1000元。他的兒子大學畢業,到北京工作1年多,工資不高,租五環外的房子,非常辛苦,回到齊齊哈爾又找不到工作。董程不願讓孩子待在家裡,不斷勸他南下,去天津或者干脆去深圳找工作。

  根據齊齊哈爾市統計局數據,按戶籍人口統計,2014年齊齊哈爾市共遷入48075人,遷出85854人,淨遷出37779人。對比2013年統計數據,齊齊哈爾市戶籍人口淨流出數量為25381人,流出速度呈加快趨勢。

  不僅是齊齊哈爾,整個東北地區都是大量人口流出。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遼寧、吉林和黑龍江3省共流出人口400余萬,減去流入的人口,東北地區人口淨流出180萬。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東北地區人口淨流入36萬。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東北人口在加速減少,並已嚴重影響到其經濟復蘇,東北人口危機的警報已經拉響!

  超超低生育率低於日本

  趙艷華的工作越來越輕鬆,因為出生的孩子似乎越來越少。趙艷華是遼寧省鞍山市中心醫院分娩室護士,從1984年開始,31年裡不知有多少個嬰兒經她的手來到這個世界。

  今年正月初七,中國青年報記者見到趙艷華。產科一層樓顯得空空蕩蕩,走廊上隻有護士站的幾位護士,病床也空了一大半。當天上午隻有一位產婦分娩。趙艷華翻著《分娩登記簿》:“現在一個月隻有五六十個嬰兒出生,而在我剛參加工作的1984年,一個月出生的嬰兒有兩三百。”

  “1984年,分娩室一個班(早8時到晚6時)是3個護士,現在1名護士就足夠了。”工作越來越清閑,績效獎金受到了影響。趙艷華說,現在已經沒獎金了。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黑龍江、吉林、遼寧的生育率分別為1.03%、1.03%和1.0%,遠低於全國水平的1.5%,僅比北京、上海等極少的城市略高,甚至比日本和韓國都要低。按照國際標准,低於1.3%被稱為“超超低出生率”。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生育政策經歷了一個從鼓勵生育、節制生育、限制生育、計劃生育的過程。由於東三省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城鎮化水平較高,工礦大型企業多,計劃生育執行較好。趙艷華的小孩已經長大,很喜歡孩子的她從來沒想過生二胎:“因為知道國家政策不允許。”

  黑龍江省社科院的羅丹丹在《黑龍江省人口發展問題分析及對策》中,梳理了一系列數據:“2000年以來黑龍江省人口出生率一直在1%以下,全民進入低生育水平階段,2012年為0.73%,2013年為0.69%,2013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08%,與國內各省市自治區相比,長期以來,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僅高於吉林省和遼寧省。”

  東北的少子化也在羅丹丹的研究范圍之內:“2012年黑龍江省0∼14歲的少兒人口為452萬人,與19年前的1993年相比減少了429.6萬人,少兒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從24.2%下降到11.8%。少兒人口大幅減少降低了人口撫養比,少年兒童撫養比從1985年的48.5%下降到2013年的14.9%,但也帶來了勞動年齡人口的不斷減少,幾年前黑龍江省就出現了民工荒和用工荒。”

  東北未富已先老

  與低出生率相伴隨的,是老齡化程度加劇。2012年年末,黑龍江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569.8萬人,佔總人口的14.8%﹔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340.9萬人,佔總人口的比例為8.8%。從1995年到2012年的17年間,黑龍江省60歲及以上和65歲及以上兩個年齡段的老年人口比例均增長了兩倍,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從1995年的7.4%提高到2012年的14.8%,而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則從4.4%提高到8.8%。

  2013年,黑龍江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58.9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9.4%。據預測,2020年黑龍江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765萬,老齡化水平將達19%﹔2045年黑龍江省老齡化水平將達33%以上。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許宏偉認為:“老齡化問題在東北地區比其他地區更甚。超低的出生率和年輕人越來越多地離去,使東北地區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更嚴重的老齡化現象。截至2013年,遼寧老年人口已達到789萬人,佔遼寧總人口的18.5%,而全國老年人口佔比為14.9%。”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許宏偉博士提到,他曾做過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教育的影響,按照現在在讀的學生人數進行推算,現在的有些大學以后將面臨招不到學生的情況。

  羅丹丹認為,黑龍江省未富先老現象嚴重。2012年黑龍江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760元,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排名倒數第3,僅高於青海和甘肅﹔2013年黑龍江省GDP總量位居全國第17位,而GDP增速全國倒數第3﹔2014年一季度黑龍江省經濟增速全國墊底。相比之下,廣東等南方省份經濟發展水平高,而其人口老齡化程度卻遠低於黑龍江省。2014年,廣東省GDP總量全國第一,但其2012年年末,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僅為7.06%,剛剛進入老齡社會,相當於黑龍江省10年前的水平。

  年輕人生育欲望低

  2014年4月22日在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均已經出台“單獨兩孩”生育政策后,黑龍江省開始正式實施。截至目前,已有6484對“單獨夫妻”拿到了“二孩証”,但僅佔符合政策夫妻數量的1.6%,低於全國8.3%的整體水平。媒體報道顯示,齊齊哈爾、牡丹江等城市的二孩申請也均低於預期。

  黑龍江省計生部門幾年前曾對80后是否會生育二孩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100240名20歲至30歲的被調查者中,表示不想生兩個孩子的佔69.9%。

  2014年5月,國家衛計委在黑龍江省所做的全國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動態監測調查顯示,黑龍江省的流動人口中想再生育一個孩子的比例僅為1.8%。

  “東北人現在普遍有這麼個意識,生孩子不劃算,多生更不劃算。生孩子成本過高,讓人望而生畏。”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員付誠發現長春這種現象更突出,“這幾乎成了一個共識,收入不高,養孩子的成本大,佔了家庭支出很大比重”。

  “東北實行現代化、工業化在全國都是比較早的,城鎮化程度也比較高,城裡人多,計生政策在城市的執行也比在農村徹底得多。”付誠認為。

  少子化在長春已經體現出來了,出現大量丁克家庭,普遍推后生育,適齡青年不生育,過去生育年齡在二十三四歲,現在二十七八歲,這個周期在變長。

  “我認為應該盡快放開政策。”付誠說,單獨二胎政策實施遇冷正說明了可以進一步放開政策,“不可能出現人口井噴式的增長,人們自己會去權衡,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都是如此”。

  付誠提到了一個概念:“家庭責任傳承”。“現在東北人好像沒有多生孩子這個概念,上一代是獨生子的,下一代基本是一個。年輕人不願意承擔家庭責任,不是主動要生孩子,而是在老人‘威逼’之下生的,沒時間、沒精力多生孩子,生完一個任務完成。”付誠認為,這表明倫理上已經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人們在承擔家庭責任方面更為自私了。

  危險的因果循環

  “我在東北工作過,算是半個東北人,講話也就不客氣了。你們的數據的確讓我感到‘揪心’啊!”這是今年初在東北三省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的幾句不中聽的話。

  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GDP增速最低的五個省份中,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均在其中,東北三省經濟增速均低於中部、西部和東部。

  “整體復蘇的跡象不明顯,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較大。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97.6億元,同比增長5.8%。主要經濟指標低於預期,農業生產不利因素較多,部分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堪憂。”這是齊齊哈爾市發改委一份文件中的數據,還有一些企業的具體數據,“一季度,齊重數控實現工業總產值0.4億元,同比下降57%﹔齊二機床0.5億元,下降17.5%﹔北滿特鋼6.8億元,下降29.8%……”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馮蕾分析,遼、吉、黑三省的支柱產業高度相似,均以裝備制造、石化、農產品等初級品為絕對主導。由於國內投資增速下降的大趨勢,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大背景,這種產業結構極易遭受區域外需求變化、國際價格變化的沖擊。因此,高度依賴重工業、初級產品的東北三省遭遇經濟下滑,不足為奇。

  經濟的不景氣反過來加速了人口外流。從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中可以看到,2010年遼寧省人口流出地主要是北京、天津、河北﹔吉林省人口則主要是向遼寧、北京、黑龍江流動﹔黑龍江省人口則主要向遼寧、北京、山東、河北、天津流動。

  《黑龍江社會發展報告(2015)》一書中對於黑龍江省人口外遷也有具體的數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10年黑龍江省外省流入人口為50.6萬人,流出人口255.4萬人,淨流出人口達204.8萬人,比2000年增加了2.6倍。

  羅丹丹認為:“這說明黑龍江省人口遷移流動仍延續著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淨遷出趨勢。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北京和天津取代內蒙古和吉林,成為黑龍江省流出人口的主要流向地。黑龍江省跨省流出人口逐漸放棄依據地緣優勢而形成的傳統流向地,越來越多地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經濟需求成為人們外出流動的主要動力。”

  東北師大韓俊江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提到:“‘孔雀東南飛’,人都往南走了。大學也是這樣,像吉大、東北師大這在全國都是有點名氣的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不是養人的地方。人才成長起來都到南邊各院校去了。”

  付誠在研究中發現,吉林省外出農民工大概有200萬∼300萬人,“最初都是在周邊流動,不敢走太遠,越來越熟悉以后,流動區域逐漸變大”。

  從清末開始,東北吸引了眾多的開荒者。“闖關東”是當年山東一帶向關外移民,尋求生路的縮影。但現在,東北人開始反向流動,青島、煙台、威海等山東沿海地區流入大量東北人工作。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教授王曉峰發現,東北邊境地區農村人口流出已經跨境。他2011年在黑龍江省3個邊鎮縣市發現,跨境流出到鄰近的俄羅斯、韓國等務工或學習的人口,佔到流出人口的20%。

  東北率先遭遇人口斷崖

  面對不斷增長的流動人口數量,有學者認為:“人口流動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已經是一種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發達地區主要表現在人口流入,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經濟落后地區主要是人口流出。”

  “由於流出的人口大多為中青年勞動力,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對於人口流出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王曉峰認為,“東北邊境地區,人口總量增長緩慢,村屯人口減少,分布零散,甚至出現負增長,人口流失嚴重,勞動力出現結構性短缺。”

  除了經濟,人口危機還影響到了其他領域,例如教育。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5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多個省份碩士研究生招生出現未完成計劃的情況。遼寧省201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出現多年未見的生源嚴重短缺情況。該省50個招生單位招生總規模30594人,錄取28335人,缺額2259人。

  當然,研究生報考人數減少有多種因素,如學歷價值、就業取向等。不過,考生對於學校和地域的選擇,也是一個主要因素。

  據報道,在遼寧省今年考研的教室裡,空位比比皆是。統計顯示,100名考生中,有13人棄考。來自遼寧省招考辦今年1月6日的數據,2015年碩士學位研究生考試應考人數為6萬多人,有8000多人“棄考”。

  從跨省流入人口年齡結構來看,東北三個省份流入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相對其他省份偏高,而流出人口大都是年輕人,這也一定程度影響了流入省份的年齡結構。

  “20∼64歲勞動力是驅動經濟增長的引擎。日本、歐洲都是在20∼64歲人口達到止漲回跌的拐點前夕就出現經濟危機。東北在2013年達到拐點,經濟也開始減速,遼寧、吉林、黑龍江經濟增長率從2011年的12.2%、13.8%、12.3%,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位居全國倒數。”《大國空巢》作者易富賢博士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提供了一些數據,“2010年全國0∼14歲兒童佔總人口的16.6%,東北三省該比例隻有11.8%,意味著東北后備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今后勞動力下降的速度將遠超過其他省份,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的賈玉嬌曾經對吉林省勞動力資源進行過數據分析。她發現,1982年吉林省15∼34歲的人口佔勞動力資源的66.32%,是勞動力結構最年輕的時期。到1990年這一區間人數比例下降到62.31%。到了2000年和201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體現更明顯。2000年,下降到48.24%,2010年到了40.48%。與此同時,中年組和老年組勞動力的比例在逐步上升。

  易富賢認為,根據日本和德國等國的先例,勞動力負增長后,由於經濟減速和結構性失衡,失業率(尤其是青年失業率)會更高、勞動參與率會更低。因此東北一方面勞動力嚴重短缺,另一方面失業率還將上升、勞動參與率也將下降(隱性失業),“用工荒”和“就業難”將長期並存,勞動力將繼續外流。

  警報為全中國拉響

  “人口老齡化特征愈發明顯”,這是剛剛公布的《2014年北京市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中的一個結論,具體數據如下,2014年該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301.0萬人,佔戶籍人口的22.6%﹔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4.3萬人,佔戶籍人口的15.3%,老齡人口的比例進一步加大。

  與2013年的數據相比,這些數據是上升的。“2013年我市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為283.2萬人,佔戶籍人口的21.5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95.7萬人,佔戶籍人口的14.87%。”(摘自《2013年北京市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

  隻從上面兩組數據,得出“人口老齡化特征愈發明顯”的結論是正確的。但是看一座城市的老齡化比率,是不能隻看戶籍人口的。

  從白皮書“2014年我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301.0萬人,佔戶籍人口的22.6%”可以倒推,北京市戶籍人口1331.9萬人。而到2014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51.6萬人。隻從戶籍人口老人的比例推算一個城市的老齡化比例顯然是不全面的。800多萬常住非戶籍人口,其中大多數是因為工作原因,在北京工作長住,或者買房,或者租房居住。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當中的勞動力人口的養老保險在北京繳納。

  北京市還有大量流動人口,勞動力人口佔了絕大多數。他們是這個城市的新鮮血液。

  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的數據也顯示,截至2013年,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北京,福建六省市佔全國跨省流入人口總數的87.83%,較2012年同期上升了4.5%。雖然上海、北京、浙江這些東部發達省份,在全國較早進入老齡社會,但由於經濟持續增長,對於年輕人的吸引力持續增加,年輕人口不斷流入。

  同樣,上海公布的數量顯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上海市戶籍人口1438.69萬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413.98萬人,佔總人口的28.8%,也就是說大約每3人中就有1個60歲及以上老人。截至2014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425.68萬人。也就是說外來常住人口將近1000萬人,這裡面還不包括短期工作的流動勞動人口。

  一直對人口流動進行研究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張航空從系列數據中看到,人口大量流入使得老齡化得到緩解的省份主要是東部。我國早期人口老齡化東中西部呈梯次格局,現在則是“西部崛起,中部塌陷”。比如,北京、上海、天津在全國老齡化的排名,從2000年的第4名、第1名、第5名,變化為13、6、15名。

  “停止計劃生育也難防止今后中國人口銳減”一直是易富賢的觀點。他認為,2010年中國的年齡結構已經呈紡錘形,勞動力比例大,將導致內需不足。這種結構是不穩定的,並且很快就要變成高度不穩的倒三角形:勞動力嚴重短缺、高度老年化、經濟喪失活力。東北三省作為一個樣本,表現突出。

  他更強調的是:“全國的生育率下降趨勢大致比東北晚10年,也就是說中國其他地區將步東北后塵。人口危機將從東北到華北,到華中、西北,最后是西南蔓延。人口結構決定了中國今后的經濟將是東北衰退,西南相對繁榮。”記者 李新玲 張瑩 呂博雄 陳墨

(責編:申亞欣、盛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