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06日08: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中法合作將實現三方共贏供圖/中國日報美術部微信
從布魯塞爾到巴黎,從愛麗舍宮到馬賽港,五天行程,出席40場活動,李克強總理此次訪歐,一如他務實高效的領導作風,時間雖短,成果豐碩,既有數百億美元的訂單,也有簽証便利化的實際進展,更達成了中歐戰略對接的共識,尤其是中歐將加強產能合作,還促成中法在核電等領域的第三方合作。其中,“兩項共同基金”設立意向的達成也成為了此次訪歐的亮點之一。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國家開發銀行國開金融公司獲悉,目前這項合作仍為意向,但一旦基金細則完全敲定,這將是一個完全採用市場化運作的機制。這種模式將有利於幫助中國企業參與到對外投資中來。
中歐、中法兩項基金意向達成
眾所周知,總理外交,經濟一定是母題。從布魯塞爾到巴黎,梳理李克強總理的訪歐成果,不難發現,“國際產能合作”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之一。李克強在出席第十屆中歐工商峰會致辭中勾勒出了一份“國際產能合作”與“容克計劃”深度對接的路線圖。李克強說,中歐投資合作應面向實體經濟,開展產能合作,中方優先支持歐洲投資計劃,將積極考慮建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助力歐洲戰略投資基金。無獨有偶,訪問法國時,一項重頭戲就是李克強總理會見法國總統奧朗德,雙方一致同意建立中法共同基金,為雙方於第三方開展產業投資等國際合作提供融資支持,把金融服務和實體經濟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北青報記者觀察到,隨著中國正由吸引外資的熱土轉變為資本輸出大國,政府間設立“共同基金”也成為一種較常見的對外投資模式。就在5月份的拉美之行中,李克強總理曾宣布,中方將設立“中拉產能合作專項基金”,提供300億美元融資,支持中拉在產能和裝備制造領域的項目合作。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研究院教授張利華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與國之間用基金的模式合作、投資項目在國際上已經很普遍了,不過從這次中歐、中法將設立的共同基金來看,這種合作模式還是非常實在的。而且,這次李克強訪歐演講中,也強調推動中法務實合作。”
中國輸出資本請法國當參謀?
此次訪歐之行,中法率先簽訂設立共同基金意向,旨在支持中法聯合開拓第三方市場。
李克強總理說:“我們願同法方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用中國中端的裝備,法方先進的技術和核心的裝備,提升裝備的水平,又保持適度的價格,使得發展中國家能夠接受,實現雙贏,所以我們簽署第三方合作協議。”他表示,中法要深化在航空、航天、高鐵、鋼鐵等領域的產能合作及核電、油氣、水電等能源領域合作,提高附加值,將雙方合作向產業鏈高端推進,加強全產業鏈合作,積極開拓第三方市場。
對此,張利華分析道:“中國和法國關系目前也是處在一個很好的時期,可以說,歐洲國家中,中國和法國的戰略互信是最高的。此外,經濟上存在很強的互補性,這也是中法共同基金設立的一個基礎。至於具體的產能合作方面,因為中國核電站的一些高端技術就是來自法國。前一陣中國廣核集團牽頭的中方企業聯隊,在英國3個新建核電項目中與法國相關企業開展合作。這也是一個中法開發第三方市場的成功案例。此外,還有空客,雖然英、德也在空客有股份,但是主要技術還是在法國,空客目前在天津設有工廠。法國還有很發達的金融業,這些都是中國需要補強的地方。此外旅游、農業、食品加工業,法國也有著自己的優勢。”
知名企業風險管理專家鄭剛認為,中法這次的第三方合作頗有誠意。中國走出去需要有個對世界體系有深入認識的朋友支招。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強國前,英國就一直給它做參謀。對於中國來說,法國有這種可能。
共同基金如何運作?
這次李克強出訪歐洲,不得不提的一個背景是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從中國制造到遍布世界的中國資本。上個世紀末,日本也曾經歷過海外擴張階段,如今看來,日本龐大的海外資產,是其經濟成功的一方面。而中國經濟也正面臨部分產業的產能過剩,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有助於消化過剩產能,並且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從而破局中國經濟下行。
“一帶一路”戰略是個不錯的頂層設計,而關鍵點就是對接和落地。從經濟角度看,這次總理訪歐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有關“一帶一路”與歐洲的對接。此外,有專家分析,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同歐盟總部3150億歐元的“容克投資計劃”有相通與契合之處,而且雙方對此已有一定的共識。
那麼,這一系列大背景下的“兩項共同基金”是什麼意思呢?合作模式又是怎樣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黃薇稱:“基金模式,通俗地講,就是一些小錢匯聚成大錢,然后去投資項目。”
黃薇進一步向記者解釋道:“因為中歐、中法共同基金還處於雛形,並不了解它們的運作方式,但可以舉個近來的例子。2014年,世界銀行成立了全球基礎設施基金。這個基金是世界銀行與全球主要的資產管理公司、私募股權基金、養老金、保險基金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的,可以看出,基金相對於銀行融資方式更為靈活,可以實現資產多樣化。”
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的國開金融公司相關人士認為,共同基金和合作基金本質都是一個意思,更多的是突出雙方交流合作的關系。但基金的性質取決於出資方的屬性和機構的定位以及基金的組織架構。比如幾年前進出口銀行的一個項目中拉合作基金,這個更多的是出於外交和國家戰略考慮。再比如絲路基金,它是中國外儲、中投、進出口銀行、國開行幾個機構出資,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它是政策性機構組成的一個基金,它的市場化程度相對低一些。而法國是一個發達國家,中法共同基金更傾向於一個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民營資本也可以流入。之前2014年,國開金融公司、法國國家投資銀行與民營身份的凱輝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共同發起設立中法並購基金。因此,對不同的國家,中國外交策略是不一樣的,運作模式也不一樣。此外,一個基金的性質還要看是誰主導,比如絲路基金就是完全由中國主導的。
本版文/本報記者 趙萌
鏈接
中國同外國還設有哪些基金?
中拉產能合作專項基金
5月,李克強出訪拉美之行,同巴西總統羅塞夫共同出席了中巴工商界峰會閉幕式並致辭。致辭中,李克強提出中拉合作“3X3”新模式,並表示中方將設立300億美元中拉產能合作基金。支持中拉在產能和裝備制造領域的項目合作。
合作方式上,雙方企業可按照“企業主導、商業運作、社會參與、政府推動”原則,通過合資、PPP、特許經營等方式進行項目合作。這意味著,政府搭建合作框架﹔企業發揮杠杆作用,將當地的社會資本納入利益共享的機制中去,這對雙方都有好處。
中非發展基金
中非發展基金是2006年中非論壇北京峰會達成的對非務實合作8項政策措施之一。2007年,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向中非發展基金出資10億美元﹔2012年,基金收到國開行二期增資20億美元。2014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訪非期間表示將為基金三期增資,使其總量達到50億美元的設計規模。據了解,目前中非發展基金三期增資20億美元將在今年年內到位,從而使這支專注對非洲投資的股權投資基金達到其設計規模。中非發展基金已投資30多個國家的80個項目,所涉項目包括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如電力、能源設施、交通、電信和城市給排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