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國際產能合作對中國經濟的三個“有利於”--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解讀:國際產能合作對中國經濟的三個“有利於”

楊芳 張香梅

2015年07月01日19:46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手機看新聞  字號

  

  6月3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巴黎總理府同法國總理瓦爾斯舉行會談。這是會談后,兩國總理共同見証核能、產能、金融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合作文件的簽署。 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此次訪歐,全程重點推介國際產能合作。這一全新倡議及其所預示的全球經濟增長點,在歐盟、比利時和法國都得到熱烈響應。那麼,它的價值僅僅在於外交和國際舞台嗎?其對國內經濟的意義何在?國內公眾該如何理解這一新術語?人民網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

  “外交首先是為國,為國也就是為民。”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金融學院教授丁建臣告訴人民網記者,“中國是制造業大國,總理此次出訪著力推動的中歐國際產能合作不僅有利於中國制造走出去,更利於國內經濟穩增長、調結構和惠民生,更有力地應對經濟下行壓力。”

  有利於中國經濟穩定增長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說,推動國際產能合作首先的立足點是促進國內實體經濟發展。

  一系列數據能夠充分說明: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進入工業化的成熟期,擁有大量優勢產業和富余產能。2014年,裝備制造業產值規模超過20萬億元,出口額達2.1萬億元人民幣,佔全球比重1/3,穩居世界首位。中國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機床產量佔世界的38%,造船完工量佔41%,發電設備產量佔60%。

  推動這些優質富裕產能走出去,有利於緩解國內市場相對飽和的狀況,促進中國經濟穩增長。當前我國出口的比較優勢正在發生變化,勞動力、融資等成本上升,部分傳統加工業的優勢在減弱,裝備制造業有望成為我國出口的重要增長點。

  白景明還指出,國際產能合作還可以帶動我國稅收的增長,畢竟第二產業的稅收單位GDP的貢獻率比較高。同時,國際產能合作還能通過就業帶動消費,有利於惠民生,並進一步促進稅收的增加,穩定中國經濟。

  有利於中國裝備產業升級

  在專家看來,李克強總理此次推動的中歐國際產能合作,對倒逼中國裝備產業升級有巨大作用。

  “我們跟歐洲的合作是相對高層次的合作,借此中國在裝備制造業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在高端層面也有比較大的進展。”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政治所全球治理研究室副主任黃薇指出,“歐洲是個成熟的經濟體,客戶會有更新升級的要求,這有利於中國企業進一步地提升技術水平、拓寬業務領域。”

  黃薇尤其贊賞李克強總理此次提出的第三方合作概念。她指出,以前我們的企業走出去都是和當地的企業或者是政府開展合作,而第三方合作的模式更加靈活,也有利於企業規避風險。

   “這是中歐雙方優勢的一個結合點。歐洲市場相對來講是伸縮市場,它主要通過第三方、發展中國家開拓市場推動產能合作。”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持有相同觀點。

  有利於中國經濟調結構

  白景明更為注重推動產能合作對調結構的作用。他指出,推動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有利於第三產業的發展。裝備合作當中有很多服務貿易、交通運輸、技術咨詢等行業派生,會導致一些連鎖效應。

  與此同時,制造業的發展也很需要第三產業作支撐。對此,2007年就開始在巴西設辦公室的三一重工深有體會。以售后服務為例,售后對設備行業有多重要?答案是,每分每秒都是錢。“對起重機這樣的大型設備來說,每停工一天就意味著巨大的損失。但大型設備零部件往往價格昂貴,使用者不會預先備好備用零部件,一旦出現問題隻能求助廠家的售后服務。”

  如今,三一在巴西全境的售后響應速度約為48小時,“屬於相當快的了。” 隨之而來的市場份額的提升,目前挖掘機等土方產品市場佔有率從3%升至6%,而起重設備市場佔有率在40%左右。

  研究者指出,如今裝備合作遠非購買一列高鐵那麼簡單,而是需要金融等一條龍服務來做支撐,這也就是說不僅要求中國裝備走出去,也需要中國現代服務走出去。

  “國際產能合作能夠推動我們第二產業轉型升級,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白景明強調。 

(責編:張玉珂)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