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26日18:16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這是6月25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市拍攝的中俄媒體論壇現場。新華社記者戴天放攝
“在中俄關系大踏步向前發展的背景下,兩國媒體應該秉持合作互信理念,不斷深化交流合作。”6月25日,在聖彼得堡開幕的中俄媒體論壇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奇葆以《秉持合作互信理念,開創中俄媒體發展新未來》為題發表演講,詮釋媒體交流合作在促進國際交往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次會議,來自中俄兩國的近百位傳媒界精英共聚一堂,兩國相關政府部門代表、主要媒體負責人等齊齊出席,規格之高、陣容之強,可謂前所未有。專家表示,此次論壇將預示兩國媒體合作達到新高峰,促進國際傳播效果疊加放大。
媒體合力講述“中俄故事”
務實推動兩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
近年來,中俄高層互動頻繁。今年5月,習近平主席訪俄期間同普京總統共同宣布,將於2016年至2017年舉辦中俄媒體交流年。這是繼“國家年”、“語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之后,中俄又一重大主題年活動。
25日召開的中俄媒體論壇,雙方傳媒機構簽署了9份協議,累累的碩果為即將到來的中俄媒體交流年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信息時代什麼是權力?信息流就是權力。”外交學院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高飛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指出,中俄兩國都已經認識到在信息時代,傳媒合作的重要意義。召開這樣一次會議,既體現了雙方對外交層次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同時也體現了中俄兩國是全面戰略協作伙伴,不僅包括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合作,也包括媒體方面的合作。
“要圍繞兩國相關重大戰略布局、重大戰略舉措、重大戰略項目開展合作,共同助推兩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劉奇葆在講話中強調。中國新聞代表團團長、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也在發言中表示,中俄媒體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中,擔負著傳播信息、釋疑解惑、溝通交流的重要責任。
對此,俄通訊與大眾傳媒部副部長沃林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談到,當前俄中兩國媒體合作意義重大,對於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的對接有很大幫助。“我們對此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事實上,兩國媒體間合作本身就是這兩大戰略對接的一部分”。
助力中國媒體“彎道超車”
抓住全媒體機遇期 贏得國際話語權
此次論壇以“全媒體時代的國際傳播”為主題。劉奇葆在演講中指出,全媒體時代重新定義了信息傳播和獲取方式,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加強國際傳播、贏得話語權,實現媒體發展的“彎道超車”提供了難得機遇和有利條件。
何為“彎道超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對此解釋說,以前傳統媒體總抱怨,話語權在發達國家的紙質媒體、電視媒體手裡。“現在新媒體時代來臨,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互聯網用戶,互聯網技術和資本上也具備一定的優勢,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優勢變成自己的話語權。”
有媒體評論稱,中國和俄羅斯作為媒體大國,各自在全球傳媒領域佔有獨特的一席之地。兩國媒體互學互鑒,交流彼此在國際傳播領域的經驗,傳播客觀公正聲音,積極與世界對話,不僅有利於推動中俄媒體自身的發展,也有助於國際傳播格局朝著多元均衡的方向轉變。
事實上,中俄兩國新媒體的合作探索早已開始。2014年10月,人民網與今日俄羅斯通訊社就發展雙邊信息領域合作達成協議。時隔8個月,兩家媒體暢談內容無不圍繞鞏固、擴大合作。據介紹,除今日俄羅斯通訊社外,人民網還與真理報、自由媒體網站等達成協議,交流新聞信息,友情互換鏈接,目前推送原創新聞數百條,平均每周互換新聞30余條。
談到話語權問題時,參會嘉賓俄羅斯SPBTV公司總經理菲利波夫指出,當今俄羅斯和中國媒體在質量上並不輸西方媒體,發展先進的新媒體技術有助於削弱西方媒體在信息傳播領域的壟斷地位。
“中俄媒體論壇的舉辦,體現的是一種傳播的自信與自覺。”王義桅指出,媒體交流的加強也有利於我國塑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
合作平台不斷拓展
資源互換優勢互補 兩國媒體大有可為
近年來,中俄兩國媒體依托多層次的合作平台,已開展了很多交流。
“從傳媒的視角看,中俄兩國媒體目前都走在全媒體發展的前沿,可以分享的經驗甚多。”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表示,隻要雙方集中智慧與熱情,就一定能找到更多值得共同研討的話題,更多值得共同講述的故事。
參會中方嘉賓認為,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中俄媒體應該在新媒體領域通過資源互換、優勢互補、相互借力,就雙方都關心的國際議題以及涉及兩國關系的議題展開協同報道或相互展示,這種信息的跨地域傳播無疑會使兩國報道的傳播效果得到疊加放大。
美國知名學者、“軟實力”理論的創建者約瑟夫·奈把近年來我國政府開展的國家公關和提升國際傳播力的一系列政策和舉措稱之為“魅力攻勢”(charm campaign)。毋庸置疑,媒體外交已經成為中國“魅力攻勢”中的新亮點。
《人民日報》評論則指出,媒體交流是中俄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馬克思曾說,報刊是社會輿論的流通“紙幣”,“經常而深刻地影響輿論”。中俄媒體間的交流碰撞,有助於加深相互了解、澄清事實,更全面、客觀、准確地報道對方,從而更好地搭建兩國人民了解與信任的橋梁。
民間交流不斷加強
符合兩國民眾渴望了解對方急迫意願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人民的深厚友誼是國家關系發展的力量源泉。”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說到。
“當前的時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國家之間的聯系從政府部門間的聯系擴大到各個層面,現在外交已經變成了網狀化的結構。”高飛談到,國家之間不僅有政府之間聯系,也有民間的往來,多層次、多形式的聯系構成了全球化外交的最主要的特點。
國內曾有媒體街採中國百姓談俄羅斯印象,路人們用 “大列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衛國戰爭”等來回答。從視頻採訪的片斷可以看出,不同年齡段的中國人對於俄羅斯的印象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
“兩國人民的交往中,媒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飛表示,從俄羅斯的角度來講,中國在俄羅斯民眾當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改善,其中媒體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畢竟不可能每個人都直接接觸到另一國家,很多時候,國家的形象是通過媒體的文字、畫面、聲音等來傳播的。”
這一特點印証了傳播學中的“擬態環境”理論,大眾傳媒對社會的滲透已達到無孔不入、無處不在的地步,它像空氣一樣彌漫在我們的周圍。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大眾傳播媒介所建構的媒介環境中,人們往往通過媒體報道去了解世界。
今日俄羅斯國際通訊社總裁基謝廖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當前的背景下,中俄媒體論壇的召開,符合了兩國民眾渴望了解對方的急迫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