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腐“破”與“立”結合 不敢腐態勢正形成--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中國反腐“破”與“立”結合 不敢腐態勢正形成

潘旭濤 申孟哲

2015年06月25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原標題:中國反腐“破”與“立”結合 不敢腐態勢正形成

  中共的反腐辯証法

  本報記者 潘旭濤 申孟哲

  在反腐高壓之勢下,公眾對中紀委的一言一行都保持高度敏感。不久前,中紀委網站一句“反腐敗是把雙刃劍”,激起了外界的強烈反響,“反腐要轉向”的論調也隨之而生。

  其實,“雙刃劍”只是一種典型的辯証思維——“打的是違紀違法黨員干部,疼的是組織,損害的是黨的形象”。從主體責任與監督責任並重到“樹木”與“森林”分清,再到“破”與“立”結合,在中共的反腐理念裡,辯証法無處不在。隻有理解這些辯証法,才便於厘清反腐形勢,認識反腐走向。

  

  “樹木”與“森林”分清

  重點盯住“三類人”

  觀察紀委最近的動作不難發現,對人大、政協副職的查處,人數較之前少了許多﹔而對手握實權、年輕並看似有前途的官員,查處力度不斷加大。

  這一趨勢,在中紀委網站的一篇文章裡得到了印証。

  《把握好“樹木與森林”的關系》一文,將能不能處理好“樹木與森林”的關系,定位為“關系到紀律檢查機關能否完成中央交給的目標任務”。

  “樹木”與“森林”的關系,簡單理解,就是重點與一般的關系。那麼,今后反腐的重點在哪兒?上述文章直截了當指向“三類人”:要重點查處十八大后不收斂、不收手,問題線索反映集中、群眾反映強烈,現在重要崗位且可能還要提拔使用的領導干部。

  除了從原則上劃出重點,在操作層面上,中紀委也給出了明確的“套路”:三種情況同時具備的是重中之重,必須馬上嚴肅處理﹔有兩種情況的要重點關注,抓緊處理﹔有一種情況也要認真對待,不能放過。

  在中紀委看來,另外一個重點是班子:“班子問題最重要,不管是哪個地區還是部門,都要先分析掌握班子情況。”

  這一思路在最近公布的2015年中央巡視組第一輪專項巡視反饋情況裡得到了體現。在被巡視的26家央企裡,除了中國電科、國電集團兩家企業之外,其余均被直接指出了領導人員的違紀問題。

  從領域來看,依然有反腐重點。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高波向本報表示,當前以央企、追逃追贓、軍隊等為反腐重點,這是在清理存量﹔而遏制增量的手段主要是抓早抓小,防線前移。

  顯然,“樹木”與“森林”也是一種局部與整體關系。因此,“有點有面、點面結合,把查辦腐敗案件與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大局結合起來,既見‘樹木’,又見‘森林’”,達到治“病樹”、拔“爛樹”、護“森林”的效果,已經成為紀委的反腐思路。

  

  主體責任與監督責任並行

  反腐漸轉向常態化

  2015年中央巡視組第一輪專項巡視反饋情況著重指出,被巡視央企的黨組織主體責任履行不到位。因此,才有了諸如“重經營、輕黨建,黨的領導弱化”“管黨治黨不嚴”“對違紀問題處理偏輕偏軟”“綱紀不張,軟弱渙散”等表述。

  專家表示,反腐倡廉和作風建設從來就不僅是各級紀委、尤其不僅是中央紀委的事,而是需要舉全黨之力進行的長期工程。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將壓力層層傳導、將責任明確和細化。隻有這樣,才能使反腐成為一個不可逆的常態化進程。

  誰來負責?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明確指出,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

  長期以來,由於體制和觀念等方面的原因,各級黨組織多多少少都存在“重業務、輕作風”的傾向,這在中央巡視組的歷次反饋報告中都可以看出。各級紀委也如中央巡視組指出的那樣,存在“不敢管”“執紀失之於軟”的現象,甚至為了所謂地方形象而“瞞案不報”。

  有分析指出,這樣的局面不轉變,反腐就無法治本。如果各級黨委和紀委無法扛起份內的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僅靠外界和上級的壓力發現問題,這樣的局面注定無法持久。

  因此,如中紀委研究室理論研究處處長蘇靜所言,2015年,是反腐的“責任追究年”——不僅要推動主體責任的層層落實,而且會強化責任追究,尤其是要突出問責。

  問責早已開始:此前1個月,在2014年中央第三輪巡視單位晒出的“整改清單中”,因下屬黨員干部的違法違紀問題,神寧煤業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和紀委書記被追責﹔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1名局級干部,則因對有關違紀案件存在主體責任履行不力問題,被給予黨內警告處分。

  在寧夏,近日出台一項規定,將主體責任的落實情況納入基層黨組織的考核,作為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在四川,在去年落實“兩個責任”的基礎上,又細化了各級紀委及人員的20項職責﹔而在安徽,此前出問題的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黨組、紀檢組和班子成員的黨風廉政建設責任也被追究。

  有力度、有速度,有查處、有規章,以這樣的節奏推進“兩個責任”,反腐豈有放緩、“轉向”的道理?

  

  “破”與“立”結合

  不敢腐態勢正形成

  4月26日,蘭州軍區聯勤部原部長佔國橋等3名軍隊高官被查,“老虎”數量破百。正在人們猜測反腐走向的時候,4月27日,中紀委宣布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王天普被查﹔6月6日,兩名“軍老虎”被查處的消息發布。“打虎”不停歇,中央的反腐決心不言而喻。

  “‘老虎’、‘蒼蠅’一起打。”已經成為中國老百姓熟知的一句話,除了 “打虎”,拍“蒼蠅”也一刻沒有停止:據統計,去年中紀委平均每天查處1.9人,除去節假日,日均查處人數達2.7人。

  反腐勢如破竹,但不隻“破”,還有“立”——建制度、立規矩。“破”與“立”已經成為典型的反腐“辯証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強調,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做好“破”和“立”這兩篇文章。

  早在2013年5月,《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規定》公布,立制度從嚴治黨邁出了重要一步。

  3個月后,中央審議通過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 年工作規劃》,將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作為反腐敗的國家戰略和頂層設計。

  2014年,中共制度建設節奏加緊且制度更加細密。

  2014年1月,中央印發《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該條例被視為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選人用人不正之風的有力武器。

  2014年6月,中央審議通過《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黨委在黨風廉政建設中的主體責任意識大大增強。

  除此之外,對領導干部在企業兼職(任職)、參加社會化培訓、配偶移居國(境)外等具體問題,都作出了明確規定。

  進入2015年,6月頒布的《中國共產黨黨組工作條例(試行)》,首次將黨組工作納入制度化軌道。

  “不敢腐的態勢正在形成。”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軍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但不能腐還要靠制度,制度建設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在戴焰軍看來,制度建設應該合乎實際,並且十分明確﹔同時,在程序上要有嚴格的執行、監督、追究環節,防止制度成為“稻草人”。

  

  反腐與改革互補

  共同打破利益格局

  反腐究竟會給中國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是一個需要放在長時段內進行考量的話題。但至少從現在看,有兩種說法是不攻自破的:“反腐影響經濟發展”“反腐影響改革大局”。

  專家認為,因為反腐和改革本來就相輔相成,反腐打破的利益格局,將為中國的改革推進進行良好鋪墊,是中國改革的長期利好。

  體現最明顯的是國企。在被巡視組毫不客氣地指出“近親繁殖”“靠山吃山”“蠶食國資”“內部體制機制不透明”等問題之后,在有相關責任人被追究責任甚至移送司法機關之后,國企迎來了改革的契機。

  例如,在中國船舶,巡視組指出,其內部物資採購尚未全面推行公開招標,競爭性採購嚴重不足,因而存在權力尋租的空間。為此,在其晒出的整改方案中,物資採購機制的全面改革、減少採購尋租空間和自由裁量權就成為重要一環。在今年第一批總計約6億元的物資採購招標中,信息已經全部公開透明,各類物資最少有4家供應商、最多有20家供應商參與投標。

  神華集團也以巡視為契機,推進總部管控模式改革,重新梳理工作流程,並探索施行權力清單制,最大限度減少以審批為主的事前控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研究員項安波指出,是腐敗而非反腐才是真正影響國企發展與改革的障礙。反腐是特殊時期清理國企發展與改革障礙的有效利器和特殊手段,治標為治本獲取時間,為國有企業防腐倡廉制度化建設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類似的“反腐推進改革”的效應也出現在軍隊領域。在不斷有“軍老虎”落馬的同時,軍隊體制改革也在不斷進入深水區——從今年2月開始的全軍財務大清查,到今年6月開始實施的全軍工程建設項目和房地產資源管理專項整治,都切中可能滋生腐敗的重點區域,“刮骨療毒”地為軍隊現代化進程開路。

  在政府和社會層面,反腐帶來的改革效應同樣顯而易見。反腐震懾效應不僅是為了震懾,更是為了帶來良好的政治生態﹔而黨政層面的政治生態改革傳導到社會層面——兩年多來的餐飲、禮品、奢侈品市場從畸形繁榮到良性震蕩再到探索轉型,已說明了這一點。

  (本版漫畫來源:新華社、新華網)

(責編:申亞欣、曾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