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天安門廣場閱兵紀念抗戰勝利--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9月3日天安門廣場閱兵紀念抗戰勝利

2015年06月24日08:10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原標題:9月3日天安門廣場閱兵紀念抗戰勝利

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第一次閱兵,是解放軍在全世界的第一次公開亮相。受檢閱部隊的裝備幾乎全部是從戰場上繳獲的,而為了防止敵人偷襲,戰斗機攜彈受閱。

1984年閱兵

“文革”結束后,1984年,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10月1日閱兵距上一次已有25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裝備最新、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閱兵。

國慶50周年

1999年10月1日是國慶五十周年,也是邁向新世紀的一年。這次閱兵,陸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武警特警、預備役等部隊第一次匯入受閱大軍中。

國慶60周年

2009年10月1日,中國新世紀的第一次閱兵。新武器、新裝備、新方隊,以恢宏、磅礡之勢,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最“硬”的實力。

新京報訊 9月3日上午,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名義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包括檢閱部隊),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並作重要講話。中宣部副部長王世明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屆時國產現役主戰裝備將首次展示。

抗戰老兵和英烈子女代表參閱

據王世明介紹,紀念大會當日,還將在北京舉行招待會和文藝晚會。紀念活動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為健在的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或其遺屬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習近平總書記將親自為抗戰老戰士、老同志代表,抗戰將領或其遺屬代表頒發紀念章。

檢閱部隊隊列來自7大軍區,海軍、空軍、第二炮兵、武警部隊,解放軍四總部,也有抗戰老兵及英烈子女代表。

據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曲睿介紹,本次閱兵安排了曾參加過抗日戰爭、現仍健在的抗戰老兵、支前模范和英烈子女代表參閱,充分展示了對抗戰老兵和支前模范的敬重和對抗日英烈的敬仰。

這是我國首次組織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專題閱兵,曲睿說,閱兵式首次設計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華南游擊隊等英模部隊代表編組受閱。

曲睿說,我軍參閱部隊是從7大軍區,海軍、空軍、第二炮兵、武警部隊,解放軍四總部直屬抽組。而徒步方隊是抗日戰爭中我黨領導的英模部隊群體所在現役部隊代表。裝備方隊展示的裝備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許多是首次展示。同時,這次閱兵還邀請有關國家軍隊派代表和方隊參加。

部分國民黨老兵也將受閱

發布會上,有媒體問及,這次大閱兵的活動會不會邀請國民黨老兵組成參閱方陣,對此曲睿回應說,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次閱兵我們安排了部分國民黨老兵受閱。

在9月3日當天的閱兵式上,不但會出現我國的三軍將士,也將會有外國軍隊出現。

據曲睿介紹說,此次閱兵式上,將首次安排將軍領隊參閱,並首次邀請外國軍隊代表參加閱兵。

曲睿說,受閱部隊集中訓練時間安排為3個月。目前,各受閱部隊已經進駐北京閱兵訓練基地和周邊機場,展開集中訓練,主要是完成單方隊訓練和合練預演。

■ 專家解讀

抗戰勝利日與國慶閱兵有何區別?

新中國成立以來已舉行14次閱兵,均為國慶閱兵。而9月3日舉行的閱兵是首次以抗戰勝利為主題。

國防大學教授喬良介紹說,抗戰勝利日閱兵與國慶閱兵有所不同。國慶閱兵是一個國家盛典,抗戰勝利日閱兵是一種單向的紀念日閱兵,可能會成為一種常態化的閱兵,但不會每年舉行。

與國慶閱兵不同,抗戰勝利日閱兵安排了曾參加過抗日戰爭、現在仍健在的抗戰老兵、支前模范和英烈子女代表參閱,充分展示對抗戰老兵和支前模范的敬重,對抗日英烈的敬仰。

曲睿表示,閱兵是國家禮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重大紀念活動舉行閱兵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這次閱兵的主題是紀念抗戰偉大勝利,弘揚抗戰偉大精神,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上一次公開大閱兵是2009年國慶閱兵,其籌備工作於2008年底啟動,為期近一年。同樣,1999年的國慶閱兵籌備工作也為期近1年,從1998年底就開始。

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分析稱,閱兵籌備時間的長短,由閱兵的規模以及不同軍兵種之間的配合難度來決定。另外,一般來說,每次閱兵都會設立閱兵領導小組和閱兵村。

公方彬說,今年將舉行的大閱兵是首次非國慶節的大規模閱兵。這次閱兵的主題是回顧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的貢獻,彰顯中國對世界和平的擔當。

■ 看點

昨日,備受關注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系列活動掀開神秘的面紗,紀念活動中的幾個首次:首次組織紀念抗戰勝利專題閱兵,首次設計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華南游擊隊等代表編組受閱﹔首次邀請外國軍隊代表參加,讓大家對七十多天后舉行的閱兵充滿期待。

1 抗戰老戰士獲頒紀念章

此次紀念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向健在的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或其遺屬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據國防大學教授喬良介紹,與抗日直接有關系的勛章,此次是第二次。而之前是1955年所頒發的獨立自由勛章和獎章。

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議,將獨立自由勛章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戰爭的有功人員。朱德等117人第一批被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勛章。而獨立自由獎章則授予參加八路軍、新四軍或脫產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2年以上,或參軍雖不滿2年但因作戰負傷致殘的排級以下人員。

喬良說,獨立自由勛章與獨立自由獎章的區別在於授獎者的級別。

2 外軍方隊首次參與中國閱兵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的閱兵式將是首次有外國軍隊參與的閱兵式。

至於哪些外軍在本次閱兵的邀請之列,曲睿表示,正在協調辦理當中,具體的細節還需要協商確定。邀請外軍派代表參閱,其目的是充分體現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國際性,體現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曲睿表示,“我們已向相關國家的軍隊發出邀請。對於願意來華參閱的外軍代表,我們表示熱烈歡迎。我們將會盡最大可能為外軍派代表參閱提供各類保障。目前各項准備已經展開。”

至於外軍方隊的出場順序,據喬良分析,前來參閱的外國軍隊的出場順序可能與前不久的俄羅斯衛國戰爭的順序一樣,出現在檢閱前邊,這是給予對方的一種禮遇。

3 哪些外國領導人參加活動?

關於邀請外國領導人參加閱兵儀式的事,昨日,王世明表示正在安排當中,有什麼情況有關部門會通報。

當天下午舉行的外交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中方邀請了哪些國家?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有關工作正在進行之中,我們會適時向外界宣布。

今年3月20日,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例行記者會上曾証實,俄羅斯總統普京將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這也是首位明確參加中國抗戰勝利日活動的外國領導人。

而5月10日,正在俄羅斯進行訪問的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表示,歡迎俄軍領導人和方隊今年9月赴華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活動。

4 現役主戰裝備將首次亮相

此次裝備方隊展示的裝備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許多是首次展示。曲睿指出,展示新式武器裝備是世界各國閱兵的慣例,這次參閱的武器裝備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包括陸軍、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新型武器裝備,首次登場亮相新裝備佔的比重比較大。

喬良對記者表示,此次閱兵式上,空軍的裝備可能會出現轟6、殲10、殲11B、預警機空警2000、空警200。海軍的海航殲15、殲空7可能都會亮相。陸航的最新直升機——直9、直10、直11可能都會亮相。

喬良說,真正值得期待的是第二炮兵會有什麼尖端裝備亮相。

“東風31可能會亮相,但東風41會亮相與否仍是問號。”喬良說。

5 活動從下月開始持續半年

除9月3日當天舉行的紀念大會之外,從7月7日開始到12月份,全國還將舉行包括主題展覽、國際學術研討會、撞鐘鳴警儀式、公祭儀式等一系列活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王世明介紹,各地將組織對國內健在的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日將領或其遺屬的慰問活動。國務院將公布第二批國家級抗戰遺址和紀念設施,民政部將公布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創作推出一批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有較高思想藝術水平的舞台及影視文藝作品和出版物。

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一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幣,由國家郵政局發行一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郵票。

■ 猜想

老兵打頭還是壓陣?

喬良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閱兵式將會採用禮炮開場,由於老兵們腿腳不便,老兵出場不是打頭就是壓陣。

“如果老兵是乘車出場受閱的話,可能會被排在國旗軍旗方陣后邊,而如果是漫步式的受閱,應該是排在檢閱部隊隊尾,隊尾也可以掀起高潮。而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華南游擊隊等英模部隊代表應該是和老兵方陣緊連著的,中間應該不會有間隔。”喬良說。

閱兵演奏什麼軍樂?

在閱兵式中,威武雄壯的軍樂不可或缺,而開場曲更引人遐思。喬良對記者表示,閱兵式中,選擇哪一首軍樂作為開場音樂值得期待。

“俄羅斯選擇的是《神聖的戰爭》,我們也會選擇一曲雄壯有力的軍樂。具體是什麼值得期待。”喬良說。

■ 盤點

新中國成立后四次大閱兵

從1949年到1959年,每年10月1日都要舉行國慶閱兵。后來,因“文革”影響等原因,連續24年沒有舉行國慶閱兵。1984年,新中國成立35周年時,恢復了國慶閱兵。至1999年的國慶50周年閱兵,又相隔了15年。十年后,國慶六十周年大閱兵。在已經舉行的十四次閱兵中,其中有四次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記者 韓旭陽)

(責編:張香梅(實習)、申亞欣)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