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07日04:54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近日,筆者參加一個省級論壇會。6名專家作報告。主持人介紹每位專家頭銜時內容多達幾十項,介紹時間長達三、四分鐘,大屏幕一整屏密密匝匝的官銜、職稱、兼職等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筆者認為,主持人介紹嘉賓,頭銜繁多冗長,將院長、局長、教授、博導、名譽主席、董事理事等等頭銜介紹齊備,與農村一些地方請客吃飯一樣,“菜多人不怪”,無非表明主人厚道熱情,“服務”周到﹔此外,不外乎想引起在場聽眾高度重視,吸引更多觀眾“眼球”。
主辦方或主持人開門見“官銜”,開場報五花八門的“頭銜”,看似好意,聽似“好話”,其結果很容易導致觀眾反感,不想聽,不願聽﹔其效果將會適得其反,造成聽眾茫茫然、昏昏然,甚至逃之夭夭。
“頭銜介紹太多”也是一種病。病根是官僚主義、文牘作風。黨中央提出要開短會、講短話、講真話、講實話,反“四風”﹔強調“三嚴三實”,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筆者認為,要不折不扣踐行黨中央有關規定,在每一個環節上落細落小落實。
在1984年國慶大檢閱中,北京大學學生在游行到天安門前時,打出“小平您好”的橫幅。這個沒有任何頭銜的親切表述,表達了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由衷的祝願和朴素深厚的愛戴之情,堪稱“不介紹頭銜”的“最美介紹”,成為新中國歷史上一段彌足珍貴的記憶,值得借鑒和學習。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有雲:“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筆者認為,要對症下藥,下決心治治“頭銜介紹太多”這種“病”。在介紹嘉賓頭銜時,不妨再簡潔些,再簡短些,提倡黨政單位人員僅介紹黨政職務,技術崗位人員僅介紹技術職稱則可。
(作者單位:重慶梁平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