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06日11:38 來源:瞭望 手機看新聞 字號
6月8日出版的第23期《瞭望》新聞周刊將發表慎海雄的署名特稿《以變革打通道路,釋放經濟發展潛力》。全文如下:
以變革打通道路,釋放經濟發展潛力
文/慎海雄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浙江調研時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如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我們的認識和實踐剛剛起步,有的方面還沒有破題,需要廣泛探索。關鍵是要保持戰略定力,應勢而謀,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辦法。改革是推動發展的制勝法寶。路總是有的,路就在腳下,關鍵是要通過變革打通道路,釋放經濟發展潛力。各級領導干部要加強調研,在實踐中深化規律性認識,努力在調研中吃透情況、把准脈搏,在調研中指導工作、解決問題。
在浙調研期間,習總書記在杭州主持召開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再次強調,要圍繞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增強改革意識,提高改革行動能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於我們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經濟發展,破解發展難題,保持戰略定力,釋放發展潛力,增強改革意識,提高改革行動能力,進一步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正如習總書記所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許多新矛盾新問題,從經濟下行壓力到經濟結構調整,從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到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等,都需要我們在改革創新中深化規律性認識。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和舉措,核心都是以變革打通道路。浙江等沿海地區一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域,30多年來許多重大改革探索從沿海而內地依次推開。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今天,沿海地區要牢記習總書記的教導,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通過變革打通道路,保持戰略定力,敢作為、勇擔當,責無旁貸地率先走出一條新常態下可持續發展的成功之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革命。
“山越高越難爬,車越快越難開”。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發展的總體轉型期,步入了新常態。新常態下推動經濟發展,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對發展的認識,從過去的以速度論英雄、唯GDP論英雄,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適度較高穩定增長、優化升級經濟結構的發展方式轉變,從單純的“市場換技術”型、資源消耗型、外需帶動型的發展方式向創新驅動型、資源節約型、內需拉動型的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尊重科學規律和有效益有質量的可持續發展。新常態下抓經濟,對許多干部來說,較之傳統發展方式的輕車熟路,是一場脫胎換骨的變革。經濟學家熊彼特曾有一個著名論斷:“經濟發展過程是創造性破壞的過程。”今天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再是對原有經濟發展方式加以修修補補、小改小革,而是從原有的經濟發展中徹底轉向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方式。這無異於一場“創造性破壞”,一方面是傳統業態消亡、傳統行業衰落﹔另一方面伴隨“互聯網+”,伴隨新技術革命,一批新產業、新業態的異軍突起,創造出新的發展空間,也是對原有經濟發展方式的徹底變革。這必將引起整個經濟發展方式本身的根本變化,進而從經濟發展領域延伸到社會發展領域。既然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艱巨性復雜性可想而知,發展中的未知因素必然會隨時出現。
一個時期以來,圍繞進入新常態后的中國經濟,境內外有些人感到擔心,個別的甚至借機唱衰,“中國崩潰論”老調重彈。的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后,遇到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我們勇於正視,探索規律,有效化解。正如習總書記所指出,如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我們的認識和實踐剛剛起步,有的方面還沒有破題,需要廣泛探索。雖然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在加大,但這是我們主動而為的結果,是經濟新常態下的自覺選擇。對此,我們必須在思想上保持戰略定力,樹立引領經濟發展的堅定信心,不畏浮雲遮望眼、咬定青山不放鬆。
習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勢”在全局中的極端重要性,強調“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新常態下,從國內外大勢分析,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大格局沒有變,新常態蘊含新機遇。對此,習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採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總書記在深刻分析新機遇時指出,“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我們必須深刻理解、緊緊抓住、切實用好這樣的新機遇,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努力在風雲變幻的國際環境中謀求更大的國家利益。”
馬克思說過,經濟關系是社會關系中的“核心構造”。可以說,我國的經濟體制是社會治理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新常態下抓經濟,必須突出問題導向。“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問題導向貫穿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全過程。習總書記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在新常態下,要實現新發展、新突破,制勝法寶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和牽引是經濟體制改革,而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調市場與政府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分工配合、協調共進。改革的過程也是不斷解決問題和矛盾的過程,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新常態下抓經濟發展,要聚焦問題,增強改革意識,提高改革行動能力,通過變革打通道路,讓市場、政府兩個方面的作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逢山開路、遇河架橋,什麼問題突出就突出解決什麼問題,在改革中破解難題。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釋放經濟發展潛力,贏得發展新天地。
現代經濟研究表明,體制的合理性決定人的行為導向,結構的合理性決定經濟的增長點,體制發展的合理性決定經濟的成長與社會進步。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體制與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是需要啃下來的“硬骨頭”,必須研究管用的措施和辦法,在改革中加以突破。比如,過去傳統經濟發展的理念總認為居民收入與消費是成正比的。但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許多群眾在有房有車之后卻不想消費了,消費需求所佔比重不升反降,消費不足問題反而更嚴重,導致的結果是絕對收入水平增加,相對消費水平下降,形成了邊際消費動力遞減的問題。而擴大內需,是新常態下發展經濟的一個戰略支點。研究表明,如果提高居民消費率3∼5個百分點,每年將會有上萬億元的商品得以消費,這是多大的一個需求動力。在外部需求明顯減弱的背景下,消費率低的問題突破了,意義更為重大。
習總書記此次浙江行時,專門考察了舟山定海的一個農家樂為主的社區。2014年,這個社區旅游接待人數突破20萬人次,經濟總收入35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22000元。村民們紛紛告訴總書記,城裡人來這裡把水帶回去泡茶喝,青山綠水可以發財。總書記表示,這裡是一個天然大氧吧,是“美麗經濟”,印証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我在浙江工作時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話是大實話,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了這個觀點,這就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我們就要奔著這個做。”其實,“美麗經濟”的背后,在於居民消費意願的轉變和新的消費熱點的培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浙江的10年實踐,催生了鄉村旅游等產業的快速崛起,致富了千千萬萬群眾。其成功之道大有啟迪。
“窮則變,變則通。”我國有13億人口,其中有2.74億農民工。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消費需求的空間巨大而誘人,關鍵在於如何突破。培育和擴大居民消費,需要從體制和結構入手大膽改革。要在千方百計提高居民消費收入、改善消費預期的前提下,消除制約消費的體制障礙,改革和完善各種消費政策,增強消費意願,並善於培育新的消費熱點,盡快扭轉國內消費不足、國外卻到處是中國人大包小包購物的怪現象,讓不同類型的“美麗經濟”成為支撐內需的一個強大動力。
新常態下凝聚新動力、培育新優勢,唯有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積極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切實轉方式、調結構,實施創新驅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總書記強調,市場要活、創新要實、政策要寬,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今年以來,隨著簡政放權邁向縱深,鬆綁減負做減法,扶持創新創業做加法,正點燃創新這一發展的新引擎,一個活力迸發、百舸爭流的“創時代”正在到來。今年一季度,互聯網零售額增長4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4%,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產業均增長50%以上,發展新動力的積聚,新舊增長動力的切換正在深刻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路徑。這已經無可辯駁地表明:敢於求變、善於創新,路就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