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互聯網金融:打開“最后的窗口期”新局面--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農村互聯網金融:打開“最后的窗口期”新局面

2015年06月01日08:07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手機看新聞  字號

    人民網北京6月1日電(潘婧瑤)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金融新常態課題組、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北京分院等主辦的中國農村互聯網金融論壇於5月30日在北京召開。參加論壇的專家普遍認為,應當建立符合農村特點的金融服務體系,用“互聯網+”金融服務模式打開經濟新局面。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用“最后的窗口期”一詞來形容當前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情況。他指出,在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金融改革應當跳出速度看結構、跳出短期看中長期、跳出政策看體制,讓農村釋放大市場。

    “互聯網+”被大多數專家視為釋放農村金融市場活力的解決方式。遲福林認為,加快農村信息化進程、加快農村經濟向互聯網發展的進程將有效推動農村金融改革。

    “微型金融服務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信息嚴重不對稱、貸款的交易成本較高、風險相對較大問題,大數據提供了風險控制的有效手段。”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指出,互聯網+微型金融將豐富農村金融供給主體,成為中國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的重要參與者,有助於塑造更具競爭性的多元農村金融服務格局。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表示,雖然當前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體量比較小,但是在客戶服務多樣化和個性化方面,具有一些突出的優勢,是對傳統金融模式創新突破的有益補充。

    “互聯網金融特別是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勢必對我們的方方面面帶來沖擊,最終成為整個農業生產、經營等領域的一個根本性改革。”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如此判斷。

    論壇主辦方之一、一畝田集團CEO鄧錦宏以自身實踐經驗預言,農村將是下一個互聯網金融的“藍海”。我國農村金融服務信用體系建設目前還不完善,他建議以現有較為成熟的農產品交易平台為載體,以完整的交易記錄為大數據支撐,不斷積累最基礎的個人交易信用數據,為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信用體系建設打下基礎。

    今年5月7日,國務院下發《關於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指出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將減少束縛電子商務發展的機制體制障礙,進一步發揮電子商務在培育經濟新動力,打造“雙引擎”、實現“雙目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韓俊在論壇上透露,國家將用財政資金撬動更多的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業和農村。

(責編:潘婧瑤、盛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