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26日13:59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青海省教育廳薛建華副廳長(右一)、基礎教育處龐青處長(左一)在海西州天峻縣幼兒園現場聽課,了解幼教情況。
青海省位於我國西部,居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北部,以草原為主,風景迷人,但由於經濟欠發達,也讓學前教育面臨諸多困境。
一度,省內學前教育小學化嚴重,學前教育辦學理念與內地差距很大。
更令人擔憂的是,農牧區學前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2010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僅為60.4%。
2011年青海省實施第一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年),目前已經進入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近日,記者輾轉青海省海西州、海南州,深入一線看到,當地幼兒園不僅設施與北京等發達地區幾乎沒有太大差異,而且教育理念也直追北上廣:蒙氏教育、瑞吉歐教育法等一批先進的理念和方法正在青海省落地生根。
一項戰略——促進教育公平
學前教育銜接著小學教育,幼兒的智力開發和習慣養成對后續教育影響很大。早在幾年前,青海各級政府敏銳地意識到不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就難以提升全省教育的發展水平。在國家的支持下,按照擴資組建機制的思路,如火如荼地開展了幼兒園建設。
“青海省學前教育的兩個數字非常顯眼:一個高於,一個提前。高於即,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學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提前,即提前1年完成了國家對幼兒園教師的培訓目標。 ”青海省教育廳副廳長薛建華接受本網採訪時表示,截至2014年底,全省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7.07%,比2010年增長了16.67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90%以上教師接受了專業培訓,早於國家要求2015年底完成培訓的目標。
西部地區,長期受制於經濟條件和地廣人稀的環境,尤其是農牧區、貧困地區,點多、線長,教育資源集中非常困難,導致大部分農牧區學前教育落后,青海省取得這樣的成績若無空前的改變決心又怎麼可能!
教育發展從來離不開財政支持。青海教育廳基教處處長龐青介紹,這幾年,國家加大了民族地區的教育支持力度。2011年全省實施第一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年), 省政府先后出台《青海省發展學前教育實施意見》、《關於加大財政投入支持學前教育發展指導意見》等政策措施,三年累計投入資金12.03億元,正是這樣的投入,這樣的決心,才進一步改善了全省學前教育的硬件和教學質量。
青海省這樣的成績也源於教育者的使命。“青海省教育廳把提高民族地區文化素質作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一項戰略,當然,這也是體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薛建華動情地說,基礎教育是青海教育的重點,“我們確保向農牧區建設傾斜、向困難地區傾斜,把90%的資金投向這些地區。”
一個特色——實施雙語教學
幼兒教育專家孔震英在海西州天峻縣幼兒園了解幼教情況。
“不懂藏語是藏族的文盲,不懂漢語是國家的文盲。” 這是海南州群眾挂在嘴邊的話。
記者走進青海省海南州,該州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華本太告訴記者,開展藏漢雙語教學,這一意識也已經成為當地民眾的共識。
雙語教育是推進民族融合的基礎性工作,也有利於少數民族學生更好地發展。青海省幼兒教育的特點是雙語教學,海南州是青海省最早採用雙語教學的地區之一。
華本太說,為了更好地推廣雙語教育,海南州前幾年用100多萬元開發州裡的幼兒讀物,讓孩子們在幼兒的最佳階段,掌握通用語言。目前這一雙語教學模式,已經實現了海南州全覆蓋。
記者在海西州天峻縣第二幼兒園裡,看到小孩不僅會說漢語,還會說藏語,能跟調研專家進行溝通。
薛建華告訴記者,在讓孩子學好母語的同時,青海省還進一步加強漢語教學,努力提高民族地區孩子的聽說能力,為幼兒進入義務教育階段就學奠定基礎。青海省積極開發編寫雙語幼兒讀物,結合民族地區實際,開發符合幼兒成長和認知規律,有利於幼兒語言發展的雙語讀物,為雙語教學創造條件,已經成為青海省學前教育的特點之一。
幼教的改變也帶來中小學教育的提速。華本太告訴記者,通過調研發現,實施學前教育雙語教學之后,孩子進入小學對漢語教學的適應程度明顯提高,有力地拓展了民族地區兒童的學習成長空間。
一種模式——引進"送教進青"
幼兒教育專家郭亞新與幼兒園小朋友互動。
5月20日,海西州天峻縣第二民族小學報告廳,一場特殊的培訓正在進行。
台上的是來自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和北京市幼教師資培訓中心的專家和學者,台下是天峻縣的幼兒園園長和教師。
蒙氏教育、意大利瑞吉歐學前教育法……北京的學前教育理念和方法正與當地的幼兒園園長和教師進行親密碰撞。
這是青海省幼教“送教進青”模式的一幕。
記者了解到,青海省的幼兒教師大多來自小學老師轉崗和招聘,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幼教曾面臨小學化、保姆化傾向,脫離幼兒思維發展規律,為此,青海省創新培訓模式,採取“送教進青”的培訓模式,委托首都師范大學按照“一地一策”的原則,分地區、分類別制定培訓方案,並邀請北京地區的專家學者到青海省農牧區開展培訓,明確幼教思路和定位,統一認識,澄清誤區,收到良好成效。
龐青告訴記者,“送教進青”培訓,既解決了幼兒教師受工學矛盾影響不能外出培訓的問題,還大大降低了受訓教師學習成本和幼兒園的培訓成本,且將發達地區高質量的培訓課程帶到了最基層,為農牧區學前教育的發展奠定了最基本的師資專業基礎。
據了解,2014年青海省全省幼師培訓總數達到了4346名,佔全省專任教師總數的91%,完成培訓人數佔總人數的60%以上的全省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培訓任務,提前一年完成國家關於“各地2015年底前完成對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專業培訓”的任務。
“下一步計劃擴大教育資源的覆蓋面,管理培訓機制,讓這種方式成熟起來。”薛建華說。
由於培訓力度大,有別於傳統的集中培訓,針對性強,目前全省學前教育“小學化”、“保姆化”傾向得到扭轉,大大提升了幼教質量。
從思想觀念到教學設置,再到教師隊伍建設,青海省的學前教育正在對接發達地區,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記者手記:
“送教進青”源於情懷和使命
幼兒教育專家、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院長王建平(一排左三)與海西州天峻縣老師座談學前教育。
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院長王建平全程見証了青海省學前教育的變化。
前幾年,青海省教育部門聯系上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接洽學前教育培訓時,他對首都師范大學“送教進青”團隊隻說了一句話,(青海省對我們)有信任,就克服困難。
說這句話有他的原因:青海省全省的培訓量很大,部分地區海拔很高,自然條件比較惡劣,不論是培訓師資數量要求,還是自然環境,對首都師范大學“送教進青”團隊來說都是不小挑戰。以海西州天峻縣而言,海拔3400多米,高原反應嚴重,白天頭痛,晚上睡不著覺,對外地人而言是常態。
但首都師范大學有自己堅持。首先,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有自身的優勢,依托於首都師范大學的專業背景,以及長期在北京市幼教方面的實踐,能夠凝聚起一支足夠大的幼教力量,滿足不同層次的培訓需求,把北京市的先進學前教育理念傳授給當地。其次,首都師范大學“送教進青”團隊,有一種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王建平說,首都師范大學的“送教進青”的培訓團隊由三部分人組成,一是高校老師,一是北京市各區縣的教研員,還有一部分是北京各幼兒園園長。大家有個共同理念,就是把先進幼教理念帶到各地,讓其遍地開花。因此,每次培訓之前,為了保証質量,首都師范大學的“送教進青”團隊,都要對培訓地進行事先調研,之后成立一個專家組,拿出培訓大綱,然后在上課前配備老師時,又集中備課,設計方案。培訓過程中,緊貼實際,實施7天集中培訓,3天下園跟進的模式,手拉手的指導,幫助及時解決教學中的問題。
當前,很多高校或培訓機構在開展培訓的過程中,為節省成本,更多是集中培訓,但首都師范大學的團隊卻沒有這樣做。他們採用“送教上門”、“點對點”的培訓模式,一方面是因為青海省情況特殊,點多面廣,情況千差萬別。另外一方面,正如王建平所說,這也是首都師范大學這個團隊的一種情懷和責任,大家對搞好幼兒教育有共識,不論在哪裡培訓,首先要著眼幼兒教育質量的提高,做好教師的本職工作。“有信任,就克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