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22日16:08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2015年,習近平主席出訪首站選在巴基斯坦——中國人民的“鐵哥們”。行程未啟,聲音先至。在對巴基斯坦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戰斗報》和《每日新聞報》同時發表題為《中巴人民友誼萬歲》署名文章,不僅傳遞了此行期待,更勾勒出中巴關系未來的美好圖景。
自2014年始,出訪前夕,習近平主席都會在到訪國的權威媒體上發表署名文章,一方面彰顯中國的和平外交理念,另一方面共繪合作共贏藍圖。此外,習近平主席也會接受媒體聯合採訪,讓世界聆聽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
據悉,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接受聯合採訪或發表署名文章有18篇(次)之多,細細讀來,字裡行間顯露中國外交非凡氣象。那麼,就讓筆者帶您聽一聽中國聲音吧。
扶弱濟貧道義先行
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強弱,中國都願意做他們平等互惠的好朋友,守望相助、同甘共苦更是中國的一貫做法。在署名文章中,“朋友”“伙伴”十分常見,這背后,更有頻繁交往的基石。中國同廣大發展中國家都有著相似的歷史遭遇,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更有著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
“我期待著通過這次訪問,同巴基斯坦領導人一道謀劃兩國合作總體框架,推動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和其他各領域務實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使中巴關系在更高水平上向前發展。”
——2015年4月20日《習近平在巴基斯坦媒體發表署名文章中巴人民友誼萬歲》
“中國連續多年保持蒙古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和第一大投資來源國地位。2013年,兩國人員往來約130萬人次,其中蒙古國公民來華超過100萬人次。不斷深化的戰略互信,不斷密切的利益融合,不斷親近的國民感情,是65年來中蒙兩國人民共同努力積累的寶貴財富。”
——2014年8月22日《習近平在蒙古國媒體發表署名文章策馬奔向中蒙關系更好的明天》
“中塔友誼起始於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中國的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也開啟了中塔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22年前,塔吉克斯坦共和國獨立后,中國成為第一批同塔吉克斯坦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
——2014年9月11日《習近平在塔吉克斯坦媒體發表署名文章讓中塔友好像雄鷹展翅》
“建交57年來,中斯關系始終健康穩定發展,成為大小國家友好相處、互利合作的典范。雙邊貿易額近10年來增長了10余倍,中國已成為斯裡蘭卡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兩國人員往來去年超過11萬人次,未來幾年將會繼續大幅增加。中國企業踴躍參與斯裡蘭卡一系列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為斯裡蘭卡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作出了積極貢獻。”
——2014年9月17日《習近平在斯裡蘭卡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做同舟共濟的逐夢伙伴》
“我們要做相知相親、常來常往的好朋友。歷史上,許多華人來到島國,同當地人民並肩勞作,和諧相處,播撒友誼和希望。新中國成立后,許多中國醫生、教師、農業專家、工程技術人員來到島國,同島國人民一道實施雙方經濟技術合作項目,帶來了中國人民對島國人民的深情厚誼。”
——2014年11月22日《習近平在斐濟媒體發表署名文章永遠做太平洋島國人民的真誠朋友》
於中國而言,每個國家都是平等的,正如習近平主席認為的“以心相交者,成其久遠”,大家都是中國誠心交往的好伙伴。
共話發展同促交融
零和博弈時代早已遠去,實現共同繁榮是題中之義。“發展”作為不變的主題,國際社會高度認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新的機遇。
如果細細解讀“發展”,有四個層次:一是經濟互助,二是合作共贏,三是多邊共建,四是文明共生。顯然,對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中國會為他們量身打造合作模式。
在經濟互助方面,對於面積小、人口少的太平洋島國而言,發展首先意味著經濟進步,如同署名文章所寫,“協助島國把自身資源優勢、環境優勢、人力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共同繁榮之路”。
在合作共贏領域,習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不止一次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我是為推動合作而來”“我是為交流互鑒而來”。不管是美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還是俄羅斯、印度、南非等金磚國家,抑或是其他還在奮力直追的發展中國家,需要的是互補性、契合點,而非對立性、引爆點。
至於多邊共建,中國渴望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多元的世界。習近平主席在題為《中歐友誼和合作:讓生活越來越好》的署名文章中,講過這樣的故事:“有位比利時人,從2004年起,一直在中國西南邊陲指導當地農民種植咖啡豆脫貧致富。有位中國人,1990年來到比利時,用高超的醫術,讓眾多患者擺脫疾病的困擾。”而這種友誼合作的力量“讓亞歐大陸上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信仰的人們攜起手來,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這是中國人民和歐洲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在中國理念中,單項議題也好,區域合作也罷,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信仰的人齊力共建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
文明作為人類發展的高級形態,是需要“互鑒共生”的。中國握手荷蘭,習近平主席說“我這次訪歐是為共促文明進步而來”﹔中國攜手法國,習近平說“50年來,兩國人文交流從未間斷,推動著中法兩大燦爛文明的交流互鑒,拉近了兩國民眾心與心的距離”﹔中國擁抱德國,習近平說“中德合作是兩大文明的交流對話”……作為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與古老的底蘊處處散發著和平發展的善意。
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正如一棵大樹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一樣,天下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經驗,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模式。不管發展階段如何、發展水平如何,中國都願與這個國家促膝長談,共話發展。
追逐夢想謀劃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夢不僅深入國人之心,也在世界各地引起回響和共鳴。時代的脈動,應和著各國的共贏發展之夢,同頻共振。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外交為世界打造了一個新的自我展現的舞台。比如,斯裡蘭卡的“馬欣達願景”,韓國的“第二漢江奇跡”,印度的“杰出印度”等,這些都是習近平主席所認同的,且都和中國夢息息相關。
怎樣與其他國家友好和諧地共同圓夢?作為在世界上越來越舉足輕重的大國,中國不會隻考慮自身利益而不顧友鄰發展,隻會更加積極地用實際行動來實現“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的承諾。因此,看全局、謀大勢正是對上述問題最有力的回答,其中有兩個關鍵詞非常閃亮:一是“一帶一路”,二是“命運共同體”。
“中國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雙方(中國和蒙古國)可以共同研究如何合作。”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願同塔方(塔吉克斯坦)攜手努力,以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契機,推動兩國合作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跨越,更好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
“中方歡迎馬方(馬爾代夫)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中斯(斯裡蘭卡)雙方要化心願為動力,加強海洋、經貿、基礎設施建設、防務、旅游等領域交流合作,共同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復興,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
“中巴(巴基斯坦)經濟走廊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匯處,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項目。”
……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各界響應,如同在美麗的地球上勾勒出兩道生機勃勃的發展路線,連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