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國勝參加工作時間已有9年半時間,主要從事鑽井地質、地熱地質及回灌研究等工作。主持和參與了《地熱回灌系統工程建設及新技術應用研究》、《天津市地熱回灌地面工程建設標准》、《天津市重點地熱田回灌布局規劃研究》、《天津地熱回灌開採系統動態監測專題研究》(2007年∼2008年)《地熱集中開採區回灌開發布局和資源整合規劃研究》、《天津市地熱群井採灌系統地熱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示范工程總結報告》等多個大型項目的研究工作,其中《地熱回灌系統工程建設及新技術應用研究報告》獲得了2008年天津市地礦局科技進步二等獎、《天津市重點地熱田回灌布局規劃研究》獲得了2010年天津市地礦局科技進步二等獎、《地熱集中開採區回灌開發布局和資源整合規劃研究》獲得了2011年天津市國土房管局科學技術一等獎、《天津市地熱群井採灌系統地熱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示范工程總結報告》獲得了2013年天津市地礦局科技進步三等獎。此外,他主持和參與了多個地熱井論証、單(對)井資源評價、地熱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完井報告和地熱資源保護的市場項目,並准確判斷七十多眼地熱井的鑽遇地層,並審核了每眼井的完井報告,為單位的地熱研究工作取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目前正在進行的項目有《天津市奧陶系熱儲賦水規律研究》和天津市及外省市地熱井施工項目,通過項目研究和地熱井鑽探實踐,預期可以找出天津市奧陶系熱儲發育規律,降低施工風險,為該熱儲有效合理地開發提供依據。
地質“三光榮”精神是指地質地礦行業的“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的“三光榮”精神。“三光榮”是在1983年全國地質系統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正式提出的。它既是地質系統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經驗的結晶,又給后來地質地勘系統的思想工作提出了任務、指明了方向。多年來的實踐証明:“三光榮”對於發揚地質隊伍優良傳統,推動地勘文化建設,促進地勘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91年初,江澤民同志又把“三光榮”高度概括為“光榮在於奉獻”並為地質工作者題詞:“獻身地質事業無尚光榮”。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躍的今天,“三光榮”依然是搞好地質找礦工作的“三大法寶”、“地質之魂”,是廣大地質找礦工作者為實現地勘單位又好又快發展而無私奉獻、建功立業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
“三光榮”精神是伴隨新中國地質找礦工作的產生、發展而逐步形成的,是地勘行業長期艱苦創業實踐的結晶,是老一輩地質工作者留下的光榮傳統,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地勘文化精髓。
地質行業工作流動分散,野外作業,工作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選擇了地質事業就意味著選擇了對家庭、親人以及較高的物質、文化娛樂的犧牲,就是把個人理想、目標、追求落實到地質事業之中,並為之奉獻自己的青春和一切。
近年來天津地熱院在內蒙和東北等邊遠地區施工了多眼地熱勘探井,為當地的地熱開發和研究積累了寶貴的第一手地質資料。2009年他在內蒙呼和浩特的HR-3地熱井堅守半年多,風沙大,冬天零下20多度的惡劣環境並沒有讓他退縮,他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而這口HR-3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出水量達641.76m3/d,出水溫度53℃,成為當時內蒙最好的地熱井之一。2011年在內蒙古中西部的巴彥淖爾河套平原,天津地熱院在此施工一眼地熱勘探井,當時正值春季,風沙滿天飛,空氣特別干燥,這種惡劣天氣讓這個南方小伙兒很難適應,但他依然堅守崗位,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而該井最終出水量達2268.72m3/d,出水溫度54℃,為當地將來的地熱資源規劃利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2年在內蒙西部阿拉善盟巴彥浩特鎮的沙漠腹地,前期的基礎地質資料匱乏,工程板房內夏天漏雨冬天漏風,他多次前往井隊了解施工情況及鑒定鑽遇地層,吃不上水,沒有新鮮的蔬菜瓜果,更是沾不到半點葷腥,大家一起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難,頂著風沙,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冬天堅持日夜不間斷的鑽井、錄井工作,工作踏實認真,在“三光榮”“四特別”的信念支撐下,充分發揚艱苦耐勞的精神,圓滿按照設計要求完成了BR-1地熱井的各項工作,為該地區的地熱研究工作取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在談到為什麼選擇地質作為自己的職業時,江國勝說:“從事地質工作一般人隻認識到其艱苦性。在生活和工作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很多人怕艱苦而放棄選擇地質專業的學習。他們追求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物質生活的願望,這無可厚非,但是正確地認識自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於每個人,尤其是每個地質工作者尤為重要。魯迅先生曾用“俯首甘為孺子牛”表達了自己為祖國、為事業無私奉獻的決心,同樣,我認為地質人正確的價值觀就是俯首甘為地質人!”
眾所周知,地質工作是辛苦的,也是枯燥的,得甘於平凡、安於寂寞。無論是在炎炎烈日的夏天、還是在寒風刺骨的冬天,甚至是飢寒交迫、讓人發困的夜間撈樣編錄都是異常艱苦的。但是放眼現實,大到整個社會,小到地質單位,都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人正默默地奉獻著。在他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一代又一代的地質隊員常年奮斗在鑽井隊一線,遠離親人,為地質找礦事業奉獻自己的青春。
參加工作不久,他就遇到了迎面而來的困難。鑽井地質需要非常扎實的地質學基礎,更需要結合野外實踐經驗判斷鑽遇地層,他大學時學的水文地質對野外判斷地層存在相當大的困難。但是他並沒有退縮,而是堅持,再堅持。“天津的地熱儲層裂隙發育,漏失層較多,鑽井風險大,地層判斷壓力更大,”他回憶說,“所以每次遇到看不懂的地層和岩屑,我都會拿著岩屑去請教老專家,直到弄明白為止,所幸到目前為止,地層判斷沒有出現大的失誤,為鑽井隊將地質方面的風險降到最低。”
生活上,由於鑽井地質工作的特殊性,鑽井過程中必須連續作業,不分白天和黑夜,也沒有雙休日和節假日,所以常年都在野外鑽井隊奔波,父母、家庭,大大小小的事情全要老婆照顧。平時,連睡個完整的覺都是種奢求,經常會在深夜接到了焦急的電話,被告知到了關鍵地層,或者鑽進中出現了異常,請他過去做決定。“有好幾次我兒子晚上發高燒我都不能陪在他身邊,老婆心裡擔心、著急,我能做的只是給她一些安慰”他有些愧疚,“做為地質員,虧欠家庭實在太多了,好在家人還是十分理解我的工作,也給予了我很多的支持。”他總是把工作放在首位,鑽井工作的順利、平安完成,是他最欣慰的事。
參加工作九年多,大部分時間他都堅守在野外鑽井一線,這期間他也曾做過三年回灌研究,但最后還是回到野外鑽井地質工作崗位上,也正是那個崗位,使他鍛煉出豐富而且實用的野外實踐經驗。在採訪過程中,他幾次說到“我就是喜歡地質,面對自己還沒有搞清楚的地層和熱儲層時,就有探索的欲望,覺得特別有意思。參加工作以來,我從來沒想過改行。”參加工作的這幾年,正好趕上地質行業的春天,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一個個承擔或參與的項目都開花結果,他的地質夢想也在不斷地實現著。
因為業績突出,表現優秀,在去年他被吸收入黨,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共黨員。作為黨員和科室主任,他深知自己重任在肩:“不僅要做到業務精湛,為地熱事業貢獻力量﹔更要做到思想道德高尚,處處以身作則,發揮帶頭作用,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和群眾。”說這話的時候,他的眼神中透出堅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