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鐘偉攝)
人民網北京12月24日電(鐘偉)12月24日,中國慈善聯合會在北京舉辦了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座談會,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出席座談會並講話。竇玉沛指出,扶危濟困、樂善好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慈善事業是跨越國界、最美好的愛的語言,也是一種高尚的生活方式。《意見》的出台是對如何鼓勵慈善事業發展、如何公開透明、如何加強監管、如何滿足社會的新期待,進而讓我國慈善的天空變得更晴朗做一個系統規范。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關於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以中央政府名義頒發的專門規范慈善事業的文件,對於推動我國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意見》確立了慈善事業發展的總體要求,明確突出了扶貧濟困、堅持改革創新、確保公開透明、強化規范管理等原則,從鼓勵和支持開展慈善活動、培育和規范各類慈善組織、加強對慈善組織和慈善活動監管、加強對慈善工作的組織領導等方面提出了諸多具體措施。《意見》的出台引起了慈善業界的熱烈響應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
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出席了此次座談會,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北京市民政局等政府主管部門負責人,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等慈善組織負責人,以及來自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對《意見》的重要意義和創新亮點進行了深度解讀,就慈善捐贈多元化趨勢、慈善文化建設、慈善人才培養、公益捐贈稅收優惠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在會上發言。(人民網記者 鐘偉攝)
竇玉沛表示,與會代表的發言令其受到激勵、鼓舞和鞭策,增強了貫徹落實《意見》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他指出,扶危濟困、樂善好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慈善事業是跨越國界、最美好的愛的語言,也是一種高尚的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慈善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08年汶川地震后獲得了井噴式的發展,我國慈善事業終於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與此同時,發展中也出現了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等現象,一些慈善組織因為不公開、不透明等問題,受到了社會公眾和輿論的質疑甚至批評,一度使慈善事業蒙上了一些霧霾,從事慈善的同志也是感覺到心灰意冷。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全社會都在呼喚慈善立法,呼喚慈善事業規范管理、公開透明。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認為在慈善立法尚需時日的情況下,先推動出台一個國務院文件,來引導和規范慈善事業發展,我們也是想借這個文件對如何鼓勵慈善事業發展、如何公開透明、如何加強監管、如何滿足社會的新期待,進而讓我國慈善的天空變得更晴朗做一個系統規范。
如何把握《意見》精神?竇玉沛強調,一是突出扶貧濟困,讓慈善激發全社會愛的力量。政府救助須於法有據,講究普惠和公平,而慈善救助是以德為先的。《意見》之所以突出扶貧濟困,因為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慈善事業的重要領域,它最能撥動人們內心深處愛的琴弦,在慈善組織送愛心的行動中體會光榮,領悟崇高,感受愛的力量。編織社會生活安全網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還得需要通過慈善事業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二是強化鼓勵支持,營造慈善事業良好發展環境。《意見》中有不少鼓勵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如落實和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社會支持力度等。三是堅持創新發展,為慈善事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意見》裡“創新”提的很多,主要有創新捐贈方式、捐贈渠道、慈善運營模式等。四是確保公開透明,讓慈善在陽光下運行。近年被詬病的慈善組織和慈善事件,許多都是由於不公開、不透明或公開透明不夠造成的。五是加強規范管理,讓慈善事業健康發展。
竇玉沛還透露,國務院文件確立了17項重點任務,明確了工作任務、責任單位、時間進度要求,其中民政部牽頭和參與的有14項,民政部又把這些任務進一步分解到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民間組織管理局、社會救助司、社會工作司等單位。他表示,民政部會接受大家的監督,積極努力,爭取交一份滿意的貫徹落實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