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款 科研經費相差23倍
事實上,旨在為建設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學而設的“211”“985”工程,是在近20年前以行政計劃手段配置教育資源的結果。
“211工程”、“985工程”分別是國家在上個世紀末先后提出的高校重點建設工程,前者是指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目前總共有112所高校進入“211”﹔后者是在“211”范圍內進一步甄選世界一流大學,僅有39所高校“上榜”“985”。
事實上,兩個工程不僅給高校劃出了“三六九等”,更決定了大學的“貧富”——它的背后就是教育經費撥款。高校對“211”“985”的角逐,說白了就是對專項經費的爭奪,這筆可觀的經費既有國家撥款又是省級配套,入圍與否對高校的發展是天壤之別。
這從各級政府財政撥款佔高校科研經費的比重中可見一斑。2013年,作為“211”“985”序列的清華大學科研總經費最多,為39.31億元,財政撥款為27.75億元,佔了70.6%,而非“211”“985”的高校科研經費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學,4.6億元中僅有26.1%為財政撥款,約1.2億元,兩者科研經費所獲的財政支持相差23倍多。 據新華社電
■ 追問
資金分配誰來監管?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山大學教授黃崴說,“985”“211”的產生在當時中國教育資源有限,高等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與西方差距大,需要集中資源辦好一部分高水平大學是有積極作用的。
但一些教育專家同時指出,近20年前制定的“985”“211”工程,與現今的中國高校的發展現狀並不太完全適應,並且容易引發一些弄虛作假、教育“懶政”等“副作用”,應該盡快做出相應的調整。
比較明顯的一個弊端就是爭搶經費、加劇教育不公。
一些高校即便有了“入圍”參評資格,也需要“跑部錢進”拿項目。廣東省政府督學鐘院生說,由於專項資金不是採取公開競爭的分配方式,更沒有社會的廣泛參與和監督,完全依靠行政手段,長官意志,專家依據上報材料評審,封閉運行,有尋租空間,所以很多高校在北京都設了“資金辦”,“跑部進京”爭經費。跑到了的學校錢越來越多,其他學校則錢越來越少,惡性循環,加劇分化。
另外,由於有“985”“211”的存在,一些招聘單位以此作為“門檻”設限招聘大學畢業生,導致很多非“985”“211”高校的畢業生難以獲得公平的競爭機會,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
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上已經基本完成使命的“985”“211”,未來如何更契合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之路,如何調整和改革,不至於淪為“沉睡的規定”,值得人們期待。據新華社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