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AAP或突破“意大利面碗”困境
其實,自APEC成立以來,就一直在探索區域內經貿合作的各種可能,1994年,《茂物宣言》首次提出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時間表,即“茂物目標”﹔1995年,《大阪行動議程》要求各成員落實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承諾﹔2001年,《上海共識》重申各經濟體實現“茂物目標”承諾。
而在APEC的框架下構建亞太自貿區的倡議,是2004年加拿大首先提出的,2006年在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的大力支持下正式納入APEC議程。今年4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提議對亞太自貿區進程進行可行性研究﹔5月,APEC貿易部長會議同意制定《APEC推動實現亞太自貿區路線圖》。
與此同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發展迅猛,形成了各種雙邊、小多邊和多邊自貿安排重疊交織的格局。
唐國強表示,目前亞太地區面臨碎片化的趨勢,而這也被稱為“意大利面碗”困境(指在自由貿易區激增的情況下,區域貿易結盟的現象猶如意大利面般相互糾結,其中貿易規則復雜的程度與部分具有保護色彩的措施,對於多邊貿易體系可能有負面影響),而此次APEC會議就實現亞太自貿區的路線圖達成共識,這對亞太經濟一體化,突破“意大利面碗”困境具有重大意義。
而亞太自貿區將如何處理與現行合作機制的關系也成為外界關注的重點,對此,“北京路線圖”中提出,“亞太自貿區應使區域和雙邊貿易安排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小化,並建立在已有和正在談判中的區域貿易安排基礎之上。”
對於亞太自貿區具體的實現方式,APEC秘書處執行主任艾倫·博拉爾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什麼時候可能實現亞太自貿區,如何實現它,通過何種途徑實現,這是一項處於進展中的工作,需要不斷完善。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