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她介紹,隨著國家工業化程度的上升,廣義公務員的比例往往同樣上升,部分國家甚至可以達到百分之八九十,而中國目前的比例還不到10%。
“在工業化程度比較低的國家,公務員的薪水一般顯著高於社會平均水准。因為在這樣的社會,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區分比較明顯,相比勞力者,勞心者是少數精英。到了工業化中期,公務員薪水就開始向平均水准看齊。而對於工業化后期至后工業化國家,去體力化的程度已經很深,更多人開始坐辦公室,這時公務員(廣義)在勞動者中的比例已經很高了,薪酬水平自然也就比較平均了。”
那麼中國現在處於哪個階段?紀韶表示,中國各地發展非常不平均,比如北上廣深,已經步入工業化后期甚至后工業化階段,但處在工業化前期的城市和地區,在全中國各處仍有不少。“平均來看整個國家可能是略低於中期的程度,但各地差異很大。”她說。
但公務員佔勞動者的比例只是個相對指標,不能絕對用來說明國家發達程度,更何況,各國對“公務員”的定義都略有差別。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的公務員不包括一般所說的事業單位人員,因此人數很少,並且是地位極高的知識精英,其工資也遠高於社會平均薪酬水平。
編后語:每一輪關於公務員薪酬的爭論,都會出現“高薪養廉”的聲音。什麼樣的工資水平才算得上是高薪?收入水平與廉潔指數有無必然聯系? “高薪”是否真的能“養廉”?請關注下期報道。
系列報道: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