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拉薩8月12日電 (記者 白少波)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崔玉英12日在拉薩發表中國西藏發展論壇開幕式致辭時,向中外嘉賓提供了一個讀懂西藏今天的歷史視角。
“今天的西藏從哪裡來?”,崔玉英說,大多數首次到訪西藏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西藏的發展出乎想象,傳統文化保護和現代化程度令人驚訝。要讀懂西藏的今天,首先應具備歷史眼光,讀懂西藏的昨天,“正所謂鑒往事、知來者。”
崔玉英說,在西藏人民的歷史記憶中,存在兩個截然不同的西藏,一個是舊西藏,一個是新西藏,分水嶺是1959年的民主改革。
“任何嚴謹的歷史學家都不會否認,在20世紀50年代前的數百年間,西藏一直處於比歐洲中世紀還要黑暗落后殘酷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社會。”崔玉英說,時至今日,保存在西藏檔案館的大量歷史檔案,陳列在布達拉宮雪城的殘酷刑具,遺留在日喀則帕拉庄園的農奴生活用具,都在向世人控訴著那個慘無人道的社會。
崔玉英說,在舊西藏通行了數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根據“血統貴賤職位高低”將人分成三等九級。當1948年聯合國大會發表《世界人權宣言》規定“任何人不得使為奴隸或奴役﹔一切形式的奴隸制度和奴隸買賣,均應予以禁止”的時候,在世界的東方、中國的西南邊陲卻依然盤踞著世界上最大的農奴制堡壘。
據介紹,由於生產力極端低下、醫療條件極其落后、僧人比重過大,人口增長長期處於停滯狀態,自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的兩百年間,人口增加不足10萬。西藏和平解放之初的人均預期壽命僅為35.5歲,嬰幼兒死亡率高達430?,孕產婦死亡率達5000?10萬。
曾擔任過舊西藏地方政府噶倫的阿沛·阿旺晉美在回憶舊西藏時這樣說過:“記得在40年代,我同一些知心朋友曾多次交談過西藏舊社會的危機,大家均認為照老樣子下去,用不了多久,農奴死光了,貴族也活不成,整個社會就將毀滅。”
崔玉英說,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1978年后,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西藏步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幾十年來,西藏不僅實現了社會制度的歷史性跨越,而且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讓人類歷史上最后一塊面積超過12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走出中世紀、邁入現代文明”。崔玉英說,由此,百萬農奴和奴隸由“會說話的工具”變成了有家、有業、有尊嚴的自由公民,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崔玉英表示,那個貧窮落后、封閉保守、衰敗不堪的舊社會一去不復返,一個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西藏正呈現在世人面前。(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