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的教育,大多數華人都選擇定居好學區,圖為愛迪生高中上課一景。(美國《世界日報》/劉亮吟攝影)
隻顧“拼” 新移民在當地留下后遺症
亞裔移民“拼”教育已經在當地留下一些后遺症,今年初,美國加州參議員赫南德茲推出一項提案,稱目前加州大學系統中的亞裔學生比例過高,要求限制亞裔學生入學比例,提高非裔和拉美裔的入學率。雖然這一提案在全美華人的強烈抗議下胎死腹中,但仍然敲了一個警鐘,華裔移民為學習和工作打拼,以為有了穩定的工作和很好的收入,就可以安心生活,其實不然,華裔維護自身的利益同樣不容忽視。
而中國買家紛紛赴海外搶購學區房產、推高房價,更讓當讓當地社會大呼吃不消,引發了媒體對房價持續上漲的擔憂,當地居民購房壓力也因為中國買家的涌入而倍增。
在美國加州的一些高檔住宅區,這些來自中國的新鄰居並不十分受歡迎,他們被指對美國的“房事”一無所知。從去年年底開始,海外本地的人群排斥中國人在當地購房的事情屢見不鮮。比如,倫敦在去年迎來了海外購房高潮,在購房的人群中,中國人佔據了相當大一部分的比例,這就使得倫敦當地的房價一下子漲了許多,面對此類情況,許多倫敦的民眾紛紛對中國富豪表示了不滿,而政府迫於壓力也隻能出台相關政策來抑制。
事實上不僅僅只是購房房價,中國買家在海外購房也間接影響到了當地的房租以及生活費用。由於中國投資者大量置地購買房產,許多地方的房租也隨之水漲船高,而當地的物價水平也隨著中國買家的介入出現了上升的情況,因此這也就更使得海外當地人群對中國買家頗有微辭,種族歧視的言論也就越發的頻繁。
“拼”時代移民面臨雙重挑戰
上緊了發條一般繃足了勁兒為孩子各種“拼”的同時,新移民的父母們目前似乎尚無精力反思,一方面,高調的“拼”姿態能否融入當地社會?另一方面,為了享受優質教育而舍棄家庭天倫是否值得?
雖然教育移民是中國申請人選擇移民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付出高額代價到一個並不熟悉的環境,家長需要反思,為了孩子這樣的選擇到底是否值得?不少移民家庭都是爸爸國內工作,媽媽海外全職陪讀,很多小朋友家裡長時間隻有母親陪伴,而缺少了父親的關愛。環境失去了平衡,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並不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往往會造成從年幼就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特征。
以新人姿態介入當地社會,“拼”多方面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如何消除當地民眾的不滿情緒,融入當地社會,更是00后新移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南若然)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