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與賈大山交往紀事【2】--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高層動態

習近平與賈大山交往紀事【2】

2014年04月21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原標題:習近平與賈大山交往紀事

近平托起大山翻欄杆

對現實問題,他們也有著驚人的相同看法。比如對正定“高產窮縣”的剖析,對如何修復和整理正定文物,對社會上某些不正之風……

兩人分手時,已經凌晨三點了。

縣委大院已經關閉,門衛的窗戶漆黑漆黑。大門兩側是兩個高大威武的磚垛,中間是兩扇鐵門。鐵門下部是生硬的厚板,上部是空格的欄杆,足有兩米高。

兩人面面相覷。夜半天寒,實在不忍打擾熟睡的門衛。

這時,近平蹲下身去,示意大山上去。大山不知所措,卻又別無選擇,隻得手把欄杆,小心翼翼地踩上肩膀。近平緩緩地站起來,像是一台堅實的起重機,托起了大山。大山練過功夫,身手矯健,雙手一撐,噌地一下,便翻越而過……

兩人相視一笑,隔門道別。

以后的日子裡,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約見一次。有時是在近平辦公室,多數是在大山家裡。

晚飯過后,近平安步當車,款款而來。

走出縣委大院,沿府前街南行,路東是常山影劇院和百貨商店,路西則是一些小商鋪、醬菜廠和服裝廠。府前街盡頭是中山路,西北拐角處便是大山家世代經營店鋪的原址。西行20余米,路南是文化館、印刷廠和建筑公司,北側則是各種雜貨門市和住戶。走到育才街,向南300米,左邊一個低矮的門樓,便是賈府了。

大山老宅是一個東西狹長的院子,院內有一棵大槐樹。夏天到了,槐花如雪,滿院馨香。

近平見過大山愛人,頷首,微笑,稱一聲“嫂子”。

嫂子和大山便把客人迎進北屋。這是大山夫婦的臥室兼會客室,隻有十平方米。裡面有一床、一櫃、一桌、一對沙發和一張茶幾。

賓主落座,女主人在茶杯中注滿開水后,便到隔壁孩子房間休息去了。

總是有著說不完的話題。

大山是地道的正定通,對家鄉歷史的來龍去脈,每一座塔,每一尊佛都了如指掌。初來乍到的近平,在不長時間內也能對本土文化說古論今、談笑自若,著實讓他刮目相看。大山20多年來潛心鑽研戲曲、文學等,但沒有想到的是,近平對這些領域的閱讀和思考同樣廣泛深入,很多見解令人耳目一新。大山年屆不惑,歷經坎坷,對社會人生深有體悟。然而,比自己年幼十多歲的近平,很多看法竟然不謀而合。大山對近平的尊重之情油然而生,總喜歡同近平交流,也非常看重近平的意見和見解。

經常徹夜不眠聊到天亮

當然,他們也有著諸多差異。

近平看書多且雜,更側重於政治、哲學和經濟,而大山尤專注於文學、史學和佛學﹔對於現實,近平是一個積極者,即使身處逆境,前途迷茫,他也始終樂觀,胸懷夢想。當時,知識青年“返城熱”余波未了,城市青年“出國熱”高潮漸起,別人都在想方設法地回城或出國,他卻主動申請回到農村去,從基層干起。而大山則是一個逍遙派,淡泊名利,無心仕途。他上學時未入團,上班后未入黨。省作家協會多次調他去省城工作,他堅決不去,專門為他舉辦了一次作品研討會,他居然沒有出席。

但大山畢竟是一名作家,職業特點就是關注現實,解剖現實。他得獎的《取經》《花市》等作品,就是以政治視角描寫基層干部和普通農民的。對這座縣城,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他有著深深的熱愛和關注,心如烈火燃燒,眼似燈盞明亮。

所以,在根本上,他們又是相同的。

同與不同,相互溝通,互通不同,通而后同。

這樣的聊天,不知不覺就到了午夜兩三點鐘。

為什麼總是這麼晚呢?他們都是“文革”的過來人,開會到凌晨是家常便飯,而且當時也沒有別的娛樂形式,讀書,或與好友聊天是知識分子最好的消夜方式了。最關鍵的,還是他們心意相通,志趣相投,言之有味,言之有物,相守難舍。

出門后,大山會執意相送。於是,他們便接續著剛才的話題,一路邊走邊聊,直到縣委門口。如果大門關閉,大山會自然地蹲下去。這時,近平也不再客氣,踩上肩膀,輕手輕腳地翻越過去……

關於他們聊天的日期,我也常常疑問。近平身為縣委領導,每天工作繁忙,而且又是嗜睡的年齡。他們相約深談的時間,是否多在周六晚上?因為隻有這樣,他才能利用第二天的休息日(當時每周隻休星期日一天),補充睡眠。

我曾就此詢問時任副縣長的何玉女士,她說這屬於私人交往,工作日志沒有記載。而大山夫人則說,大山沒有日記,具體日期無法查詢,但他們兩人的熬夜是功夫,經常徹夜不眠,聊到天明。

近平下鄉常扛自行車

這期間,正是近平最忙碌的時候。他馬不停蹄地奔走於各個公社和大隊之間,以最快速度熟悉著縣情。

縣委有兩輛吉普車,他很少乘坐。他總是騎著自行車,穿梭於滹沱河兩岸。從河北到河南,是一片大沙灘,常常需要扛著自行車前行。

老干部張五普回憶說:“那時我在西兆通公社任書記,他一個人來調研,騎一輛舊自行車,下自行車就和我握手。我問,‘習書記怎麼你自己來了,你認得路啊’?習書記用衣袖擦一擦滿頭大汗,說,‘打聽,我打聽著就來了’。”

這一年,習近平辦成了一件最令正定人振奮的大事。

正定縣是全國聞名的農業高產縣,卻又是有苦難言的“高產窮縣”。多年來,國家規定每年上繳征購糧7600萬斤,每畝平均負擔200多斤。由於征購任務過重,很多老百姓口糧不繼,不得不到外地購買紅薯干度日。習近平了解這些情況后,無比痛心。可要摘掉“高產縣”的帽子,無疑是自曝其丑,雖然能夠減輕老百姓的負擔,縣委有關領導卻有可能“犯錯誤”。

是坐等中央調整政策,還是主動向上呼吁?

縣委主要領導考慮到習近平剛來工作,不願讓他出面,擔心會對他造成不利影響。可習近平說:“實事求是向上級反映問題是我黨的優良傳統,你們不用擔心。”於是,他和另一位縣委副書記呂玉蘭一起,多次跑省進京,向上級部門如實反映正定人民的生活狀況和現實困難。

1982年初夏,國務院終於派出調查組。這一年秋后,上級決定把正定糧食征購任務減少2800萬斤。

這是一件影響正定歷史的大事,為正定農業結構的調整和未來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他分抓的領域,更是事必躬親,腳踏實地。

縣委門口的兩株古槐,花開花落,幾多春秋,大家熟視無睹。有一次在文化局參加座談會,近平問槐樹是什麼年代的。眾口無語。他提出請林業專家鑒定。結果竟然是元末明初,是這個古城裡年齡最大的植物。於是,圍上鐵欄,寫明文字,加以保護。

城裡有一家玉華鞋店,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在正定縣成立的第一個秘密工人黨支部,他指示修繕保護。

“岸下慘案”是1937年10月日軍侵佔正定時發生的一起屠殺事件。近平請人挖掘整理,開辟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親自審定紀念碑碑文……

相關鏈接:
(責編:崔東、盛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時政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