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土地信托作為一個新名詞悄然流行,一些項目在各地陸續上馬。“中信·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合信托計劃1301期”作為全國首例,2013年10月10日正式落戶安徽宿州埇橋區,期限12年。半年過去了,土地聯姻資本,成效幾何?本報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宿州市是農業大市,早在2011年前,該市塔橋、朱廟兩個行政村300多戶農民的5400畝土地經營權就被流轉給安徽帝元農業投資,用以建設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園區。在2013年,土地經營權被重新委托給中信信托公司,由其設計相關理財產品,變身為“金融產品”。
“該信托計劃期限為12年,流轉后土地擬建設成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園,”中信信托該項目執行經理吳超杰介紹,該項目信托產品當前的形式主要是財產權信托,信托計劃成立時發行A類信托單位5400萬份,和普通依托募集資金的方式不一樣,信托公司目前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精細管理、運營提升土地質量和市場價值,從而收獲利益,這個過程中並未涉及大量社會資本的參與﹔下一步信托公司將就項目向社會募集資金,發行地一般是信托公司的所在地,即北京,年收益率估計在8%—9%。
“中信信托將土地增值收益的70%分給農民。”吳超杰說,中信除了獲得土地增值30%的收入之外,也將從提供的資金借貸服務中獲得正常的利息收入。
流轉后的土地將建設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園,由帝元公司提供服務,園區規劃為種植業、養殖業、生物質能源、設施農業和農業科研五大板塊,涉及20多個子項目。具體包括現代農業種植及水資源保護工程、現代化養殖、生物質能源和基質肥項目、設施農業和農業物聯網、農業科研平台,五大板塊將形成完整的農業循環產業鏈。
“農業種植不掙錢,收益不高,去年還有一定的虧損。”安徽帝元農業投資公司董事長張一言透露,帝元公司2011年從農民手中流轉到土地以來,一直發展的是農業種植,未來公司主要的盈利模式將是農業循環產業,涵蓋種植、養殖以及廢棄物再利用等,這些會帶來較高收益。
在安徽,土地流轉形式較多,常見的方式為種植大戶或龍頭企業租賃農民土地並付給農民地租。而宿州這次的土地流轉將原先簽約的龍頭企業變成了服務商,通過正規信托公司引入金融元素實現土地流轉。“公司面臨的融資困境因土地信托得到了及時化解,后期經營能夠有序地進行,農戶的基本利益也得到保障。”談及這單農地流轉信托,張一言認為最直接的現實意義,是破解農企的融資瓶頸。
“就目前看來,土地信托‘反哺’資金有一定的困難。”安徽宿州市埇橋區現代農業辦公室主任助理、農業專家蔣海濤認為,金融機構能向基層農業傾斜,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值得鼓勵的事情,“資金短缺不僅存在於大的土地流轉項目,同時也是中小型家庭農場和農民個體面臨的一個瓶頸”。
“2014年的土地租金,農民早就收到了。”宿州埇橋區朱仙庄鎮朱廟村村委書記沈家亮表示,2013年10月,埇橋區財政局就已經把錢打到了農民的賬戶。宿州土地流轉信托計劃中,農戶得到的收益分為基本收益和超額收益。基本收益為1000斤中等質量小麥,如果低於1000元,則按1000元兌付,即支付給農民的基礎地租價格最低為每畝1000元。此外,金融介入也提高了土地可能的增值收入,按照農民和中信信托70%與30%的分配,農民收益從之前的單一地租變為“基本地租+浮動收益”。
事實上,對於土地信托究竟是啥,農民們搞不太清,也並不關心,他們更關注自己究竟能拿到多少錢。51歲的王晶新是朱廟村居民,他算了一筆賬,家裡17畝地,在土地流轉給帝元以前,年收入有12000元—13000元,土地流轉后一年能拿到的錢有18700元。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13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