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新“十三行”:站西商圈的跨國生意

2014年04月11日16:38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新“十三行”:站西商圈的跨國生意

站西路,一名外籍女子頭頂剛挑選好的貨品。

24歲的塔吉克斯坦姑娘比娜滋來廣州已經4年了。

站西路廣州南方國際鐘表城內,幾名外籍人士在仔細選購手表。

站西路,非洲商人在清點貨品。

  廣州匯美服裝城和凱榮都商城之間的站西路,繁華得似乎讓交通從來都沒有暢通過。人行道和馬路的界線早已被熙熙攘攘的人潮變得模糊,行人摩肩接踵,汽車甚至可以從眼前堵到下一個路口。在這個廣州最大的服裝鞋帽外貿集散地,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外國人奔走其間,讓人認為這是廣州最國際化的地方。

  說它是廣州最國際化的商圈也大抵是對的,這裡集中了各種膚色的外籍商人在此“淘金”。除了之前備受關注的非洲籍商人,近幾年來,來自中東、獨聯體國家、韓國、南亞的外籍人員也逐步增多,他們聚集在站西路商圈和廣園西路商圈做生意,並逐漸形成各國“商幫”,在眾多服裝城、鞋城、鐘表城佔據一席之地。萬國商賈雲集、共同經貿的熱鬧場面,儼然讓這裡成為了新時代的廣州“十三行”。

  大量外籍人士聚居、經商,已經給具有悠久國際化商業史的名城廣州,提出了新時期無法回避的現實與管理的挑戰——兼容並蓄的城市圖景背后,在成千上萬外國人雲集的背景下,城市管理者採取何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合理合法的框架下,收放自如,創造出包括廣州商人在內的各國商人互利共贏的理想局面是令人關注和期待的。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項仙君 肖雄 實習生 陳姍姍

  被分流的“外國生意”

  想不到在自己的家門口做生意還要與老外競爭!我們不得不拓展新的客源,原來等客上門的方式已經行不通了。

  在匯美服裝城做外貿生意的東北人張博著實感受到國際競爭的壓力,他對記者訴苦說,自從外國人進駐匯美、凱榮都服裝城開檔口,自己的生意就不斷地被“分流”。

  “你看,從8樓到11樓,都是他們的地盤。”張博指著電梯旁標著“服裝商務寫字樓”的指示欄對記者說。電梯裡除了記者和張博以外,都是外國人。電梯裡張貼著寫滿外文的服裝廣告,“這是俄語”,張博在擁擠的電梯裡對記者解釋道。

  記者走訪了8樓到11樓,看見一層大概有5、6間由辦公室改造成的店鋪,坐在店裡的全是外籍人士,以俄羅斯模樣的人居多,也有幾家店是中東人開的。記者一進去,濃郁的香水味扑鼻而來,店鋪裝修得很好,有的還專門擺上沙發、茶幾和花瓶等裝飾。女裝顏色艷麗,圖案多是繁復絢麗的民族風格,尺碼都偏長偏大,特別是裙子的長度,一看就是設計給身材高大的外國人穿的。在這期間,不少店裡都有外籍人士前來購物,生意看來非常好。

  據張博透露,匯美樓上的鋪子從2008年就開始有了,“我跟他們的很多老板都認識,都是一個圈子的,原來他們是做採購的,經常到我這裡來拿貨,后來他們在這裡自立門戶。”張博說,“老外到我們店裡來買東西,我店鋪的小妹就用英語跟他談,這個時候就有個外國人進來跟他們說話,聊著聊著客人就跟著走了。剛開始小妹們還以為他們認識,但后來發覺不對勁,每次一有老外進來買東西,老是有人跟進來然后把他們拉走。后來才發現是這些人把客人拉到樓上去了”。

  像張博這樣遭遇“被拉客”的不止他一家,周圍幾家同行都曾抱怨過。除此之外,這些外籍商人為了培養客源,還會在服裝城門口派發小廣告。

  去年,中國商戶集體向凱榮都管理處反映這種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管理處出面整治。凱榮都管理處的秦先生向記者說,“中國人在這裡經商多年,建立起了不成文的規矩,但是老外剛開始來到這裡不知道這些,但又想趕緊賺錢,就有點‘病急亂投醫’。我們現在做的就是去引導他們,告訴他們哪些行為是不能做的,讓他們遵守規則,創造一個對大家都好的經商環境。”在記者走訪的這幾天,凱榮都、匯美門口已經看不到派發廣告的現象了。

  在凱榮都3樓一家外籍檔口對面的服裝店老板無奈地說:“想不到我們在自己的家門口做生意還要與老外競爭!我們現在是滿世界找懂外語的年輕人來做銷售,還要不斷拓展新的客源,原來等客上門的方式已經行不通了”。

  “偷師”之后自立門戶

  外國商人在摸索著怎麼融入中國人的經商環境之中,他們有一套完善健全的物流系統,外國人自己做幕后操手。他們僅僅用了兩三年的時間就在站西商圈形成規模並穩定下來。

  在站西路商圈的湖南商人吳林表示,在這裡做生意的中國人都面臨“國際化競爭”壓力。他介紹,從2008年開始,這些外籍商人已不再停留於前期的採購、代工、物流,開始逐步滲透進外貿的各個環節,從當初隻當“快遞”來中國採購到現在自己“開淘寶”,從“后廠”逐步侵入到“前店”,他們僅僅用了兩三年的時間就在站西商圈形成規模並穩定下來。

  “中國人在想著怎麼走出去,而老外在摸索著怎麼融入中國人的經商環境之中。”張博說,這些外籍商人有一套完善、健全的物流系統,有些外國人自己做幕后操手,前端雇用中國工人搬運,他們控制一切渠道、路線,中國物流公司隻負責運輸。現在這些原來負責採購的外國人繞過了像張博、吳林這樣的中國批發商,直接跟廠裡打交道。“他們原來通過參加廣交會,結識不少中國制衣公司,一來二往彼此都相當熟悉。這些年他們就直接從廠裡拿貨到站西路這些商圈來做批發和零售”。

  記者在環市西路的國際鞋城走訪時了解到,這裡來自土耳其等中東地區的商人較多。據鞋城的一位老板張先生透露,這些人最初是把制鞋廠搬到東莞、佛山,再出口到他們自己國內,而現在有的已經不再做出口生意了。“全球經濟危機首當其沖的就是外貿,歐美等地經濟不好,唯獨中國經濟還不錯,消費市場大,他們有的就改改尺碼,改改設計,改到中國賣,直接內銷。”

  這些外籍商人的生意也是分層的,“獨聯體的人會自己帶設計稿到工廠去打板,質量也比較好,而非洲商人的貨檔次定位比較低端,款式不是很時尚,布料也很一般。而中東人近幾年也都是直接從廠裡拿貨,有什麼賣什麼。他們先從這裡偷師,現在自立門戶了”。

  而在廣園西路唐琪服裝城附近的非洲籍外商貨運集散地,停滿了運貨的中型面包車,不少商鋪門口堆滿了用麻袋裝好的貨物。店鋪的招牌、牆上全用外文寫著運輸價格,店裡一個非洲商人坐在桌子后面,比照著貨單按著計算器。一位本地商家向記者介紹,“這些都是他們非洲商人自己開的物流公司,主要發往非洲各國。所有運往非洲的貨基本上都是經他們的手”。

  外商已經落地生根

  塔吉克斯坦的比娜滋非常享受現在的生活,大兒子已經上了幼兒園,媽媽現在也到中國來幫她打理生意。在中國開檔口的生意很好,讓她有點“樂不思蜀”了。

  在中國商人感到壓力的時候,這些外國人似乎越來越適應在廣州的生活。

  匯美8樓的電梯一開就可以看到比娜滋的服裝檔口,她抱著自己8個月大的小兒子,她的母親坐在電腦邊,一邊看著電腦一邊打電話。今年24歲的比娜滋來自塔吉克斯坦,來廣州已經4年了,會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

  這個檔口是今年她和妹妹一起開的,“我和我妹妹都是學服裝設計的,之前在香港注冊了一家服裝公司,本來說賣自己的衣服,但工廠都是500件起接單,不太劃算了,於是現在主要賣其他牌子的衣服。”比娜滋說這裡的生意還不錯,許多外國人特別是獨聯體國家的人經常上來買衣服。“我老公是做物流的,專門發到我們那邊國家的貨,所以我們現在做零售也做外貿。”據比娜滋透露,根據管理處的要求,8樓11樓是專門留給外國人的,他們也不能去樓下開檔。記者隨即詢問了負責匯美8樓到11樓的華希物業管理公司,該公司的陳先生表示,前來咨詢檔口的外國人非常多,現在匯美A塔的檔口已經全部租出,而開發商又建了B塔,業主正在招商。

  比娜滋非常享受現在的生活,她的大兒子已經上了幼兒園,她媽媽現在也到中國來幫她打理生意、照顧孩子,開檔口的生意很好,又能維持一家在中國的生活,讓她有點“樂不思蜀”了,但每年的居留証問題依然讓她感到十分頭疼。“我現在辦的是一年期的居留許可証,每年都要去出入境審核、填寫很多資料,重新辦理新的許可証才能繼續在這裡住下去,非常麻煩。”不過比娜滋說,像她自己有公司的,一年簽一次已經算好的了,她知道一些其他外國人為了拿到合法居留權更是折騰,“他們隔不了多久就要去一次香港和澳門,出境一次並折返,才能繼續合法地留在這裡”。

  21歲的俄羅斯姑娘卡麗娜在匯美10樓的一間檔口打工已經快2年了,老板是阿塞拜疆人,卡麗娜現在平均一個月的工資有7000元,房租和吃喝佔了絕大部分開銷。她現在每年回一次國,雖然家人都在俄羅斯,但在廣州她結識了非常多的朋友,因此也不會感到孤單。“我現在住在富力桃園,那裡外國人非常多,中國人也非常友好,有時感覺像個融合的大家庭”。

  這裡的一位片區警察告訴記者,在環市西路、廣園西路附近長期居住的獨聯體國家籍、韓國籍、中東籍的,大約1萬人,非洲籍的就更多了。“這些人主要居住在富力桃園、富力半島和富力環市西苑。每天上午10時到11時,你會看見一大幫外國人往站西路這一帶的商圈走,而每天到了下班的時候,這些外國人又跟著你一起下班,作息非常規律”。

  本土商人尋求突圍

  外國人競爭到家門口來了,中國本土商家應當調整心態,以此為動力而不是壓力。

  各國商家的競爭使中國商人開始尋找突圍的路徑。張博說,學習是相互的,國外商人的優勢在語言與產品設計。為了提高競爭力,他花了大價錢專門請了外籍服裝設計師為自己的品牌做設計,盡量做到與國際接軌。而另一位在鞋城做女鞋生意的黃老板說:“土耳其的商人這些年做的比較中低端,那我就開始往高端的做,不管是款式和材質都跟他們拉開差距,大家各自爭奪不同的市場”。

  記者在一些正在招聘營業員的檔口發現,“會說英語”已經成了招聘的必要條件。吳林說,在這一帶商圈不會說英語根本沒法做生意,他自己為了生意還自學了俄語,“語言是他們的優勢,那我們隻好盡力彌補。現在不僅是要會說數字,簡單的日常溝通也是必要的。所以這一帶對於營業員的外語水平普遍要求比較高”。

  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會長孫雄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外國人競爭到家門口來了,中國本土商家應當調整心態,將此看作動力而不是壓力,“外國人能夠到中國來做生意,並且做的這麼好,說明他們在語言、渠道、客源等方面有優勢,那麼中國商家應該反省自己是不是在溝通、服務、物流等方面做得不夠好。中國商家應該不斷適應新的挑戰,並且努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這樣才有機會走出國門”。

  廣東財經大學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鼓勵中國商人應當多與外籍商戶打交道,“在流花商圈、站西路商圈和廣園路附近,聚集著近十萬外國人進行貿易等相關活動,他們已經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和經商模式,已經相當中國化了。這說明廣州市是個宜商城市,適合做生意,並且國際化程度比其他地方高,也滿足他們的生活需求。這都有利於中國商鋪與國外聯系,多打交道,提升總體的國際化水平”。

  管理需要未雨綢繆

  廣州要考慮外管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日常運作方式,因為廣州今后外籍人聚集區將會越來越多。應當加緊健全法律法規,規范在華外國人的行為,防止非法居留和非法務工,減少因此引起的糾紛。

  大批外國人來廣州經商,這對本地商人是挑戰,對政府的管理效率也是一次挑戰。

  王先慶教授表示,大量外國人來粵經商給政府管理加大了難度,政府涉外管理的政策與措施應該緊跟這種日益國際化的商圈和居住社區。加快國際化的步伐和開放的進程。

  “現在政府還比較難以適應或者習慣去管理外國人,傳統的管理方式總是把中國人和外國人分開對待,這就會造成我們對外國人比較寬容或者管理不到位。”他認為,現在都在探討如何推進市場化進程,而市場化進程的核心內容就是沒有國內國外之分,“現在外國人到中國來做生意,中國人也參與國際經濟活動,這是好事。按照WTO的准則,國內和國外是一樣的,價格是一樣的,規則是一樣的,進出口的條件也應是一樣的,那我們要做的就是中國、外國直接打通,要一體化,不搞兩種制度。這是我們接下來5到10年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徐鬆林認為,中國的涉外管理法律顯然落后於商業國際化的步伐:法規分散,立法層次低,效力不高,法規陳舊,不能滿足外國人在華務工的管理需要。他認為,廣州是一個國際化城市,今后開放的程度會更高,因此目前應當加緊健全法律法規,規范在華外國人的行為,防止非法居留和非法務工,減少因此引起的糾紛。

  廣州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隊的一位干警日前在接受記者咨詢時表示,站西路商圈和廣園西路商圈屬於越秀、白雲、荔灣三區交叉地帶,在居留管理、貿易糾紛、治安管理方面已經陸續暴露出了一些問題。而治理需要公安、出入境、勞動、工商、城管等部門分工協作,要好好考慮外管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日常運作方式,因為廣州今后外籍人聚集區將會越來越多。

  對外籍人移民問題研究多年的中山大學梁玉成教授則表示,目前暴露出的是外來人口之間的經濟糾紛問題或者城市空間的管理問題,但在國際移民的新背景下,廣州今后還可能暴露出文化融合等問題,並且隨著外籍人口的增多,他們的群體權利需求和置身於廣州社會之中的自我認同感也已經成為一個客觀事實。如何讓外國人更好地融入廣州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中,同時也讓廣州的生意人在家門口與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做國際化生意,都必須未雨綢繆。(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吳林、張博均為化名)

(來源:南方日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