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圍繞“天價國寶”回流的那些事(組圖)

2014年04月10日10:37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圍繞“天價國寶”回流的那些事(組圖)

皿方罍器蓋

皿方罍器身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

現藏於保利藝術博物館的圓明園豬首銅像。

現藏於保利藝術博物館的圓明園牛首銅像。

  一件3000多年前的青銅器,牽動了幾億華人的心。北京時間3月20日凌晨(紐約時間3月19日下午2點),湖南收藏家群體與紐約佳士得洽購成功,漂泊海外多年的大型青銅器皿方罍(l?i)器身終於要回歸故裡了,並將與湖南省博物館藏的器蓋實現“合璧”。

  這個注定成為2014年文物回流大事件之一的消息,盡管已經塵埃落定,然而,關於皿方罍的討論還在繼續。一片“點贊”中,偶爾也夾雜著網友的不理解:“花那麼多錢買破銅爛鐵,值得嗎?”如果把時間往前推,人們會發現,似乎每一次大手筆的“國寶”回流,都會聽到類似的聲音:回流“國寶”,到底何以“天價”?

  可與四羊方尊

  媲美的皿方罍

  3月的紐約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吸引華人的腳步和目光。紐約時間3月14日,佳士得拍賣預展的第一天,青銅器鑒定專家賈文忠到了紐約。讓他驚訝的是,酒店裡住的、餐廳裡吃飯的,到處都是華人,大街上走幾步就能碰到熟人,還都是同行。用他的話說,華人“海了去了”,“光我知道的北京古玩界的人就有百十號都來了”。

  仿佛全世界的華人收藏家不約而同地聚到了紐約,這個“聚會”的原因隻有一個,就是皿方罍。有人躍躍欲試想要競買,有人想一睹國寶真容,也有人只是好奇這件“方罍之王”到底能拍多少錢。而當湖南省博物館致佳士得的函在網上被披露后,所有人都開始關心一個問題——20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24億元)能將皿方罍帶回家嗎?

  3月19日下午2點,距離皿方罍原定的拍賣時間隻剩21個小時,洽購成功了,價格卻秘而不宣。強烈的喜悅和好奇把華人的情緒推向了高潮,微博、微信上的祝賀和對價格的猜測紛至沓來,最夸張的說法是成交價超過10億元人民幣。不過,收藏家朱紹良認為:“這種說法有點天方夜譚,不可能超過10億元人民幣。”據他透露,圈子裡比較靠譜的估計是1億元至2億元人民幣。即便如此,皿方罍也足以被網友貼上“天價國寶”的標簽了。事實上,在佔據主流的肯定和鼓掌中,確實也有網友質疑“天價”買回皿方罍的意義。

  為皿方罍回國奔波了四個多月並參與洽購的“藝術長沙”發起人譚國斌對此很無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之前做很多事情都要保密,真正懂青銅器的人畢竟是少數。”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季濤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業內人士才會去看這個青銅器多麼稀有,更多的人只是看熱鬧、看故事,畢竟青銅器的歷史太久遠了,知識普及得還不夠。”

  的確,在皿方罍成為大眾話題之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罍”這個字的讀音。讓人有點陌生的罍,是古時的一種大型盛酒器和禮器。青銅罍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較為短暫,而方罍更是稀少。此次即將歸國的皿方罍,則被文物界公認為我國商周青銅器鼎盛時期的代表之作,也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享有“方罍之王”的美譽。

  在賈文忠看來,這件屬於皿氏家族、器身高63.6厘米、通高84.8厘米的青銅器,絕對可以躋身中國青銅器的前十位。“它的制作工藝太漂亮了,如果成交價真是2000萬美元,一點都不算多!”青銅器專家、湖南省博物館前館長熊傳薪,用一個通俗的比方闡釋了皿方罍的價值:“雖然不能和后母戊鼎相比,但與四羊方尊媲美沒問題。”現存於國家博物館的四羊方尊,同樣出土於湖南,是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之中體型最大的。

  讓專家們相信皿方罍此次成交沒有買貴的另一個原因,是青銅器在藝術品市場中長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人們常常聽到“金石書畫”的說法,其中排在首位的“金”就是被看作“國之重器”的青銅器。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歷史上代表權力和威望的青銅器,現如今在藝術品市場並不顯山露水:黃庭堅的書法《砥柱銘》2010年就拍到了4.368億元,前天亮相香港蘇富比春拍的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最終以2.8124億港元成交,而青銅器此前的最高拍賣紀錄還是皿方罍2001年創下的924.6萬美元,按照當時的匯率計算,折合人民幣不到8000萬元。“青銅器本來就稀少,皿方罍又是一件流傳有序的東西,而且還有‘合璧’的意義,相對其他類型的藝術品而言,應該更珍貴一些。”易極拍賣研究院院長王鳳海說。

  貼上“愛國”標簽的炒作?

  歷史悠久、器型碩大、造型夸張、工藝精美,再加上漂泊的傳奇故事,期待的“合璧”佳話,皿方罍的“天價”回歸似乎有充分的理由。然而,並非所有的回流“國寶”都如此。

  最近一次陷入爭議漩渦的“國寶”,是今年秋季即將歸國的7根圓明園大理石柱子。根據挪威KODE博物館與中國商人黃怒波的協議,7根石柱將於今年9月回到中國,條件是黃怒波向這家博物館捐資1000萬挪威克朗(約合1000多萬元人民幣)。盡管黃怒波一再強調“這筆錢並非購買文物的價款”,但仍然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交易”,而非“捐贈”。隨后,黃怒波堅持將回歸的石柱放在北大而非圓明園的行為,惹來了更多質疑其炒作的聲音。

  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劉陽就是其中之一。據他介紹,7根石柱應屬於養雀籠、諧奇趣、海晏堂和遠瀛觀等西洋建筑外側鏤空扶手之間的石刻構件。值得注意的是,跟7根石柱幾乎一模一樣的石刻構件,無論是在蘇州、天津等內地城市,還是在圓明園遺址,都有一定數量的存世,僅圓明園遺址就有六七十根。“從藝術價值看,7根石柱代表了清代乾隆時期石雕的最高水准,但文物價值就不好說了,我們都講物以稀為貴嘛。”劉陽說,“你說1000萬元人民幣值嗎?從商業目的以及目前達到的傳播效果來看,應該是很值得的。”

  石柱並非個案,近年來關於天價回流“國寶”的爭議似乎從未消停過。以逾5000萬元拍出的蘇軾手跡《功甫帖》,自去年12月中旬起就身陷真偽爭論,至今仍無定論﹔去年10月,一隻被稱為海外回流的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w?n)在香港蘇富比大拍中以1億多港元的天價成交,不久卻被業內人士質疑為贗品﹔同樣在香港蘇富比以2.1億港元成交的一尊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被稱為“絕無僅有的中華國寶”,卻隨即被專家指出2006年就有一款類似的佛像以1.166億港元成交。

  而其中最為大眾所知的,莫過於去年法國皮諾家族“歸還”中國的鼠首和兔首銅像。這兩件“國寶”曾在2009年拍出每件1400萬歐元的“事實價格”,最終卻以成功競拍者拒絕付款的鬧劇結束。一朝回歸,大眾歡呼雀躍,民族情感似乎得到了極大的安慰。可在文物收藏界,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

  王鳳海清楚地記得,1985年,馬首、牛首、虎首銅像在美國的交易價格僅為每件1500美元﹔從1987年至1989年,這三件獸首以及猴首相繼出現在紐約和倫敦的拍賣會上,當時最高成交價是馬首,但也僅為25萬美元﹔2000年,保利集團從香港買下牛首、猴首和虎首時,共花費了3000多萬港元。如今,獸首卻被看作了每件價值1400萬歐元的“國寶”。“本來就是幾千美元的東西,拍到幾千萬歐元,實際上就是貼著愛國主義、民族自尊心之類的標簽人為炒作的。”王鳳海甚至直接把獸首叫做“圓明園的水龍頭”,“如果這幾個水龍頭只是幾千美金拿回來,怎麼可能引來這麼多的關注?”

  事實上,去年鼠首和兔首被捐贈回國后,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雖然獸首“具有歷史價值和特別的社會意義”,但“社會將其稱為‘國寶’欠妥”。他同時還指出,在近幾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海外回流”已經成為一種商業手段。而在國際市場上,面對流失文物出現的不理智行為,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圓明園獸首。

  在王鳳海看來,獸首與皿方罍完全不能相提並論,這不僅是指文物價值,還有流失海外的途徑:“皿方罍是怎麼流失海外的,並沒有明確的証據,可獸首很明確就是戰爭中被掠奪的。所以,買回皿方罍我支持,但從一開始我就堅持,獸首應通過外交途徑追回,它根本不應該上拍場,更不應該在拍場上被炒出那樣的天價。”

  隻知“國寶”不知歷史的熱情

  無論是被專家肯定的皿方罍,還是在文物界頗多微詞的爭議“國寶”,在每一次事件中,大眾對“國寶”回流的熱情似乎從未消退過。這種熱情,無疑也成了“國寶”天價回流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2009年成功拍到獸首而后拒絕付款的蔡銘超,至今仍被不少國人稱為“民族英雄”﹔去年陳履生提出社會將獸首稱為“國寶”欠妥的說法時,甚至引來了不少網友的微博圍攻。而此次皿方罍回歸更是“未拍先熱”,從2月下旬收藏家曹興誠發起倡議“其他華人藏家一律不出手”,網上呼吁、支持皿方罍回家的聲音就不絕於耳﹔3月15日,湖南省博物館致佳士得的函被無意中泄露后,立刻就有藏家擔心大眾的熱情會引發海外買家更高的競價﹔當洽購成功的消息傳到國內后,網友們更是紛紛表示“熱烈歡迎湖南團隊凱旋”。事實上,中國民眾——尤其是富人們,對回流文物的熱情,幾年前還被國外媒體起了一個動聽的名字,叫做“瓷器愛國主義(Porcelain Patriotism)”。

  如何看待民眾對回流文物的熱情?中拍協藝委會常務副主任、國家文物博物館研究館員劉幼崢顯得很冷靜:“國人的情感因素,必須考慮。但你說大眾的熱情是高了還是低了,不好說,說不准了還容易傷害大家的感情。”不過,他同時指出,文物回流中情緒的東西還是應該盡量淡化。

  季濤的觀點則很明確,在他看來,大眾的圓明園情結是獸首價格一路攀升的重要因素。他解釋說:“獸首是圓明園裡不可移動的文物,就擺在圓明園裡一直在那兒噴水,你一說大家都明白它跟圓明園的關系。實際上圓明園被拍賣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玉璽、擺件等,可老百姓不了解這些文物的背景,所以很難引起關注。”

  保利文化集團總經理蔣迎春介紹的情況進一步印証了大眾的圓明園情結。2000年至今,保利集團在全國各地辦了60多次獸首巡展,如今接待參觀者人數累計已超過2000萬人次。去年8月,當牛首、猴首、虎首和豬首出現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時,開展當天參觀人數就達到4472人次,8月4日更是達到7886人次,刷新了博物館開館以來的日接待量紀錄。對於民眾對獸首的熱情以及獸首的“天價”,蔣迎春認為關鍵在於獸首所承載的歷史意義:“從最初鑄造時代表乾隆盛世的歷史,到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搶劫的歷史,再到現在我們又有能力把它買回來,這三段歷史是聯系在一起的。”

  然而,這一切在劉陽眼中卻顯得格外諷刺:“大家知道了獸首,卻忘記了圓明園,忘記了歷史。”他說自己曾做過一個關於圓明園的社會調查,結果發現隻有百分之十幾的人知道圓明園是英法聯軍燒的,剩下的人要麼不知道,要麼認為是八國聯軍燒的。

  一邊是獸首在民眾中極高的知名度,另一邊是民眾對圓明園歷史很低的認知度,劉陽覺得特別遺憾:“獸首回國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它承載了一段屈辱的歷史,可現在大家對獸首自身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它回來之后應該承載的歷史意義,好像回國后就沒有別的事兒了,沒有人去關心文物背后的歷史。”

  或許,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陳建明對即將歸來的皿方罍的規劃,能夠為劉陽的擔憂提供一個思路:“一方面,我們此前對皿方罍的流傳歷史研究還不夠,現在給了我們重新研究它的絕好機會﹔另一方面,每年肯定有很多人是沖著皿方罍來的,我們在想,今后應該如何去展示皿方罍,如何讓參觀者更好地認識中國的青銅文化。”

  觀點

  洽購開啟國寶回流新路徑?

  讓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是,皿方罍此次歸國,並非通過參與競拍,而是採取了私下洽購的方式。在國際拍賣市場,私下洽購是一種正常的方式,那麼,這種方式是否有可能讓更多的海外文物得以回到故鄉?專家們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易極拍賣研究院院長王鳳海:

  為文物合理回流提供參考

  洽購通過多方協商,沒有讓皿方罍走上拍場,並且這件事情從一開始就有意地保持低調,不存在此前競拍“國寶”時的造勢。之前我們常常看到國內買家到國際市場競拍文物時很高調,好像拿回來就是愛國,不拿回來就是不愛國,類似這樣的炒作這次基本沒有出現。這種比較理智的洽購方式既達到了國寶回歸的目的,又能保証最終的價格相對比較合理,應該能為更多文物通過更合理的途徑回流提供參考。

  此外,我認為價格高低並不是影響文物回流的決定性因素,國家經濟的發達、國際地位的提高等,都是影響回流的因素。

  中拍協藝委會常務副主任、國家文物博物館研究館員劉幼崢:

  洽購未必能常用

  一般來說,洽購藝術品和拍賣藝術品是兩種不同的交易方式,不能混著來。畢竟,拍賣最大的特點是公開競價,而洽購是一種私下行為。

  當然,個別也有混在一起的情況,比如此次皿方罍的洽購,就屬於特殊情況。一方面,雖然學術界尚未完全確定,但湖南省博物館藏的器蓋和這次原本要拍賣的器身,很有可能是一體的﹔另一方面,中國人都強烈期盼二者能夠“合璧”,佳士得也考慮了這一點。這種特殊的文物背景,不是每件流失海外的文物都具備的。對於來自特定國家的購買者,拍賣公司在法律和交易法則層面上沒有滿足其情感方面的必須,通過洽購讓拍品提前撤拍,這種方式僅是特例。

  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主任劉雙舟:

  回流途徑應慎重選擇

  文物回流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因為文物流失海外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可能用一種途徑解決所有問題。不顧文物流失海外的方式,盲目進行洽購,反而有可能抬高文物的市場價格,使其回歸變得更加困難。

  如果是非法流出的文物,最正當的途徑還是利用國際公約的規定,通過外交途徑來追回。不過,很遺憾兩個相關的公約都隻為生效以后的非法出口文物返還提供依據,而中國還有很多文物是在之前流失至海外的。所以,外交途徑這種最正當、最主要的方式,執行起來其實也是最難操作的。本報記者 楊麗娟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