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術史之繪畫篇
13世紀末14世紀初在意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是一場思想文化的解放運動,更是一場科學與藝術的革命。它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因此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點。一些新興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開始研究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文化和藝術,試圖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正是這樣一個時代,使得藝術出現多向發展的可能性。而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和他的《最后的晚餐》即是這一時期的驕傲。
提起《最后的晚餐》的主題大家耳熟能詳:耶穌被門徒猶大出賣之前,最后一次和門徒們共進晚餐的景象。它是基督教《新約聖經》記載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幾乎被所有宗教畫家描繪過。1495年至1497年,達·芬奇在米蘭聖母瑪利亞修道院餐廳的北牆繪制了他打稿已久的油畫作品《最后的晚餐》。
直到達·芬奇創作《最后的晚餐》之前,藝術家們都習慣將12門徒視為各自獨立的個體,並分別單獨的描繪。但是達·芬奇卻將他們繪畫成三三成群的生動團體。門徒以耶穌為中心,圍繞著他同桌用餐。餐桌的樣式和修道院餐廳的一模一樣。達·芬奇在作畫時臨摹了修道院的物品,並將畫面大廳的透視圖與餐廳建筑物的結構相聯結,使修士們覺得自己在用餐的同時,耶穌和門徒也正在享用著他們的最后的晚餐。畫面中的門徒,或驚恐或懷疑或憤恨或極力表白﹔而耶穌基督則沉靜而安詳地看待這一切。畫面中每一個人的動作、眼神、行為和微妙的心理,都被洞察得精細入微。《最后的晚餐》構圖充滿動感,生命力十足。這正是那個時代的畫作所缺少的獨特魅力。
相傳達·芬奇在塑造叛變者猶大的形象時遇見了瓶頸,停筆數日。這使修道院的院長十分惱火。達·芬奇實在找不到適合猶大的模特兒,索性就把貪戀錢財經常克扣修士們薪金的院長畫成了猶大。
毫不夸張地說,達·芬奇是一位天才,他不僅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同時更是一名優秀的建筑師、工程師、科學家發明家和音樂家等等。達·芬奇本人和他不朽的畫作一樣永遠充滿著無法道盡的神秘感。
2009年美國作家丹·布朗在其暢銷小說《達·芬奇密碼》中,更是敘述了《最后的晚餐》可能隱藏著“世界末日”的警告。這又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股神秘的“達·芬奇熱浪”。
□潘鴻
女,雙子座,自由撰稿人。藝術家徐冰前助手,現青年藝術100策展人。
【小知識】
自制特殊顏料 作品所用顏料並非同時期被廣泛使用的濕壁畫顏料,而是一種特殊的由達·芬奇自己發明的油彩與蛋彩的混合性顏料,繪畫時達·芬奇將顏料涂得很薄。事實証明達·芬奇雖然是一名出色的畫家,但並非一名出色的壁畫工匠。最終導致在過去的一百年裡這件畫作不斷地分解,嚴重剝落。這是達·芬奇有意的行為嗎?畫作破損雖然可惜,但達·芬奇有瑕疵的技術反而提升了畫作的藝術境界,讓人感受到《最后的晚餐》整體籠罩在一種神秘的氣氛裡。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