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他的传奇一生要比 《达·芬奇密码》更为精彩

2013年11月14日09:11    来源:深圳特区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他的传奇一生要比 《达·芬奇密码》更为精彩

《裸体蒙娜丽莎》

意大利达·芬奇理想博物馆馆长亚历山大·韦佐西

杜尚《长有小胡子的蒙娜丽莎》

  ◎ 深圳特区报驻台记者 孟迷

  除了《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最后的晚餐》,达·芬奇还画过什么?

  从现世留存的数千张达·芬奇手稿中,潜水艇、飞行器、永动机、解剖图、世界地图、中国龙、里拉琴,甚至自动榨油机等众多跨学科跨领域的设计草图被一一发现。

  借由《蒙娜丽莎的微笑》于1913年失而复得迄今百年的纪念时刻,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意大利达·芬奇理想博物馆等单位共同主办的《蒙娜丽莎500年:达·芬奇传奇》特展正在台北故宫展出。展览通过呈现名画《丽达与天鹅》等129件与达·芬奇相关的绘画、雕塑、装置、手稿和史料,不仅再现了这位“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作为艺术家的辉煌,同时还全面展示了他作为建筑师、音乐家、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等“科学全才”的丰满形象。

  “乌托邦是达·芬奇的特权。”日前,意大利达·芬奇理想博物馆馆长、本次特展联合策展人亚历山大·韦佐西在台北专场演讲上评价道,“他的传奇一生要比《达·芬奇密码》精彩得多。”

  1

  《丽达与天鹅》价值

  曾在《蒙娜丽莎》之上

  本次特展分为“达·芬奇与他的工作坊”、“经典蒙娜丽莎”、“蒙娜丽莎变奏曲”以及“达·芬奇科学与科技运用”四个单元。其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首次到亚洲展出的名画《丽达与天鹅》,该作品由达·芬奇与助手共同构思创作于16世纪初,现藏于意大利乌菲兹美术馆。

  据亚历山大·韦佐西介绍,《丽达与天鹅》自面世起便不断被讨论“变形神话”背后的寓意。传说斯巴达王后丽达被国王软禁在小岛,与化身为天鹅的宙斯结合后,四个孩子从两颗宇宙之蛋中诞生,代表阴与阳、人与神、人与动物、和谐与矛盾等对立的结合。

  “这幅作品的价值曾经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之上。”韦佐西说,画作不仅技艺精湛,当中还有对于维纳斯、神秘宗教等许多古老艺术典故的运用,“仔细看会发现,丽达的容貌甚至和达·芬奇《岩洞中的圣母》以及《最后的晚餐》中的女性脸孔一模一样。”

  虽然这幅作品最终被认定为达·芬奇与其学生共同创作,但从手稿中不难发现,达·芬奇有过非常多关于丽达的绘画习作,“他就像画电影分镜头一样描绘丽达或跪地或俯身的姿态,同时还对于女性发型、植物秘语等进行钻研,譬如天鹅脚边的梦幻草象征着秘密的爱。”

  2

  发明家达·芬奇

  的奇思妙想

  达·芬奇一直有飞行梦,他的手稿中有关于飞行器的设计图,灵感来自古中国的乌鸦传说。他还想探索永动机、潜水艇、装甲车甚至大型武器。

  1502年,达·芬奇曾为伊斯坦布尔设计一座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口金角湾的桥梁,当时被认为疯狂之举。岂料在2001年,达·芬奇这一设计先以小桥的形式在挪威付诸实行,2006年土耳其政府决定在实地建设,让该桥终究成形。

  除“高科技”外,这位奇思妙想的发明家还将设计落脚生活实处。譬如作为设计师,他为宫廷设计珠宝首饰和皮包;作为音乐家,他设计造型各异的里拉琴并成为演奏高手;而作为一枚“吃货”,他甚至发明了自动榨油机、旋转烤肉铁叉等设备。这些设计草图很多都被后人一一付诸实践,模型收藏于各大博物馆中,一部分随本次特展来到台北。

  “为了探究天鹅到底能不能唱歌,达·芬奇还曾经研究过鹅与天鹅的肺部,并且向当中灌入气体,尝试让天鹅发出声音。”韦佐西说,达·芬奇还把天鹅的肢体画成乐器,让艺术与生命超过死亡。

  3

  被后世艺术家演绎的达·芬奇作品

  无论达·芬奇的灵感来自何处,他作为前卫艺术家的地位无可撼动。

  一幅迄今身份不明、定制者不详、年代不确定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牵动亿万人心,尤其当近年一幅大胆前卫、被法国拿破仑家族秘密收藏200年的《裸体蒙娜丽莎》浮出水面,更是震惊世人。这幅收藏于意大利达·芬奇理想博物馆的画作本次也来到台北展览。

  韦佐西说,这幅裸体版“蒙娜丽莎”目前断定为由达·芬奇构思指导、其学生萨莱根据原作临摹并进行颠覆创作。“达·芬奇及其工作室曾经画过一系列裸体肖像画,包括裸体版的《蒙娜丽莎》,然而由于这些原作被认为不合时宜,所以达·芬奇生前从未向世人展出过。”

  借着达·芬奇勇于挑战传统、颠覆自我的前卫作风,后人也纷纷效仿,以各种前卫方式演绎达·芬奇的名作,一时间蒙娜丽莎、丽达、天鹅都变得“面目全非”。

  譬如达达主义艺术家杜尚便临摹了一幅长有小胡子的蒙娜丽莎,有后人则干脆将这撇胡子放大,演绎成艺术家达利与蒙娜丽莎的结合体;安迪·沃霍则将蒙娜丽莎制成波普艺术的偶像脸孔。《丽达与天鹅》也有各种演绎,包括米开朗基罗基于此创作的雕塑作品,但因为“太猥亵”,后来被奥地利皇后下令烧毁。毕加索则将达·芬奇名作《安加利之战》中呐喊的脸直接拿来使用。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