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宋 嵩
今天,2014年春運將落下帷幕。2014年春運是取消鐵道部后的第一場春運,也恰好是鐵路春運的第一個“甲子”。在一個個創紀錄的客流數據背后,鐵路轉型也在悄然發生。
產品差異化
從綠皮臨客到“紅眼”高鐵
1月23日凌晨兩點開始,今年春運的首批“紅眼高鐵”旅客陸續乘坐9列高鐵,從長三角、珠三角抵達武漢。“上座率都超了九成。開行‘紅眼高鐵’是看到了市場需要,但是真沒想到這麼受歡迎。”當日值班的漢口火車站值班站長很是感慨。
“紅眼高鐵”是鐵路仿效航空企業推出的新產品。今年春運,為了滿足旅客需求,鐵路將午夜動車組檢修周期進行調整,在零點左右開行了“紅眼高鐵”。據中國鐵路總公司運輸局數據顯示,今年春運鐵路共開行“紅眼高鐵”182列,主要集中在京廣、合寧、合武、石太高鐵上,上座率都不錯。
“從本質上看,這種臨時加開的‘紅眼高鐵’也是一種臨客。它比以往鐵路主要開行的綠皮車臨客更舒適快捷,豐富了鐵路客運產品,形成了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差異化產品結構,體現了鐵路市場化改革后對市場的重視與細分。”長期研究鐵路行業的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紀嘉倫說。
除了新開行的高鐵臨客,今年針對農民工團體火車票預訂的實際需求,鐵路還首次推出了8趟外來工高鐵專列。近5000名外來務工人員從珠三角乘坐高鐵專列回家過年。“打個盹就可以看到半年不見的寶貝兒子了,希望這樣的高鐵專列今后多開一些。”在首趟外來工高鐵專列G6102次上,來自廣州易瑪服裝公司的湖南衡山人丁紅娟很興奮。
廣州易瑪服裝有限公司行政主管伍紅雲介紹,隨著企業職工收入的大幅提高,對出行舒適度要求也越來越高。今年企業在做返鄉票統計時,逾1/3的員工表達了希望乘高鐵回家的意願。“現在員工很青睞高鐵,你給他訂普快臨客,他還不樂意呢!而且員工坐高鐵回家,也可以為企業完成春節前的訂單贏得更多時間,是雙贏。”
“近些年外來工對出行的需求呈多元化趨勢。越來越多的旅客不僅要求‘走得了’,還希望‘走得快’、‘走得舒適溫馨’。隨著去年多條新線建成通車,高鐵運力又一次得到釋放,鐵路提供差異化的運輸服務有了更堅實的硬件支撐。”廣鐵集團新聞發言人黃欣說。
點評
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費升級了,坐得起高鐵的人越來越多了,但我們永遠不能舍棄普遍性服務。今年春運,在開發更多中高端產品的同時,鐵路依然開行了大量綠皮車臨客,僅長途綠皮車就開行了6800余列。盡管綠皮車速度慢、條件簡陋、維修成本更高,但價格只是普通空調車的一半、動車的1/4,而且停靠站點多是中小城鎮,廣受低收入旅客的歡迎。看來,國情決定了綠皮車還沒到退出舞台的時候。
服務網絡化
從窗口排隊到手機支付
“沒想到鐵路搞的微信平台還挺好用,能自助服務,還能玩游戲。鐵路一不留神也‘高大上’了啊!”坐在北京西站的高鐵候車室裡,旅客楊先生指著“中國鐵路”官方微信平台給記者演示。“鐵路資訊”欄目發布著新聞通告,“自助服務”裡旅客可以自助查詢余票、列車時刻與預售期﹔“鐵路同行小伙伴”裡既有科普雜志、視頻動畫,也有趣味游戲,而且還可離線使用,不新增旅客網絡流量。
在每月至少坐一次火車的楊先生眼中,今年春運,鐵路變化最大的當屬互聯網服務。“又是推手機客戶端,又是搞微信平台,還能移動支付了,服務越來越跟上時代了!”楊先生笑著說。
服務網絡化是鐵路馬年春運的一大變化。
售票網絡化。春運前12306手機客戶端上線,首日體驗用戶超20萬,現在用戶已超2000萬﹔春運前完善上線的新版12306網站增加了信息預存與“搶票”功能,更引入了旅客呼聲強烈的“支付寶”。正是在加速推進信息化應用中,今年春運互聯網首次佔據了售票份額的半壁江山,火車站站前廣場已經不見人滿為患的情景。“今年北京西站臨時售票窗口減少的情況下,高峰時段單個窗口排隊人數都沒有超過10人。互聯網訂票服務的不斷完善是分流大部分購票人群的重要原因。”北京西站黨委副書記宋建國說。
候車個性化。今年春運不少鐵路局推出了24小時在線服務的網絡客服中心,各種特色的微信平台還提供“點對點”的個性化服務。旅客不僅能自助查詢列車晚點信息,還能預約老幼病殘孕旅客的接送站服務。“以前要提前兩小時來車站候車。現在查查廣鐵微信,列車幾點到,在哪個候車室全都知道,跟有個貼身管家一樣,提前半小時進站就胸有成竹。”乘坐T90次列車的湖南旅客小謝說。
在已經擔任4年春運監督員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54所副總工程師張學慶看來,互聯網服務的快速推進,減輕了鐵路人工服務的壓力,也使旅客出行更加從容。但鐵路應進一步開放售票與咨詢平台,提高旅客購票的便捷度。“隨著鐵路互聯網購票與電子支付的快速推進,原來春運矛盾焦點從車站前移到12306平台,鐵路如果能像航空一樣開放代購市場,借力服務,鐵路與旅客都會更方便。”
點評
這兩年,鐵路12306網站的成長有目共睹,但與旅客的預期、與行業成熟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旅客期待能有人送票上門或足不出戶打印車票,能有常旅客計劃來積分獎勵,能有從購票到接送、住宿、餐飲、休閑的全旅行服務……這些多年前同行就能輕鬆提供的服務,目前仍是12306網站的盲區。打破壟斷、引入競爭,鐵路的互聯網服務才有可能在狼群中壯大變強。
客貨兩不誤
從停貨保客到主動攬貨
馬年初一一早,烏魯木齊西火車站內,新疆杰路達公司業務經理康軍看到整齊碼放的27車鋁粉高興地說:“在春節期間能這麼快地保証貨物及時裝卸,驚喜、滿意!”
以往春運期間,“停貨運、保客運”是鐵路運輸的重要原則。去年,鐵路市場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進行了貨運組織改革,營銷意識讓鐵路在春運期間也沒停下跑市場的腳步。
在華北,濟南鐵路局深入農資生產企業調研,對企業申請的篷車做到快速受理,及時配車、裝車、挂運,僅化肥就運了76萬多噸。
在西北,烏魯木齊鐵路局貨運營銷中心在春運前期,分別對南疆、北疆、東疆及烏魯木齊樞紐地區進行了貨源調查,“挖”出了潛在貨源330萬噸。春運貨物發送量完成642.5萬噸,同比增加2%﹔1月日均裝車3549.2輛,實現單日裝車達4111輛的歷史新高。
在東北,坐擁綏芬河、漠河兩大口岸的哈爾濱鐵路局,大做進出口貿易的文章。“春運期間,我們的品牌服務也不停業。濱綏快列每天固定時間發車、裝車,實行公交化服務,很受貨主歡迎。”綏芬河站貨運副站長劉洪波說,依靠進出口貨物量的快速增長,僅1月到2月10日車站貨物發送量就增加了12.8%。
放眼全國,今年春運國家鐵路日均裝車131425車,京哈、京廣、京滬、隴海等繁忙干線分界口貨物列車交接列數較去年春運增加了10%。為了保証貨主權益,中標普快貨運班列照常運行,僅金華東至貴陽系的81005次就開行了11列。而隨著高鐵干線的貫通成網以及中西部鐵路的加快建設,今后春運期間,鐵路運力還將進一步釋放。屆時,如何平衡客貨運輸關系,挖掘貨運市場潛力,鐵路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
點評
“盡管貨運增幅數據並不搶眼,而且短期內也不會很好看,但春運期間鐵路也在做貨運營銷,這種觀念的轉變說明我們壓力還是很大的,而壓力正是改革的動力。”這是記者採訪中聽到鐵路基層職工感慨最多的一段話。在中國運輸物流業中,春節前后一直是個需求旺盛卻支撐脆弱的環節。對於轉制不足一年的鐵路來說,怎樣在這個極不平衡市場環節中找到新增長點,創出一個新的贏利模式,還是一篇待寫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