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冰化雪,風餐露宿,對九總隊官兵來說是家常便飯。王向前攝
大地見証——
矗立山河的“守天”陣地怎樣打造
在該總隊戰史館,一塊注有多個藍色標記的中國地圖引人注目——
一個標記,意味著該總隊完成的一項重大國防工程。從寒風刺骨的黑土地到干旱高溫的大西北,從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到雲霧繚繞的東南沿海……這張工程征戰圖記錄著官兵們一次次跋涉與超越。
“這是國防工程,我們九總隊來干。”2010年夏,天山腳下,某工程投標會上,眾多施工單位在得知工程控制價僅為成本價時紛紛退卻。總工程師李建舉代表總隊決定承建該工程。
“不好,沙塵暴來了!”6月的一天,正在施工的官兵抬頭看見遠處一股黃流遮天蔽日,萬裡晴空霎時烏蒙蒙一片,能見度不到兩米。為搶蓋剛打好的作業面,士官楊海波被狂風卷起的碎石擊中頭部,頓時血流如注。
開弓沒有回頭箭。開工就是開弓!該總隊官兵拼盡全力如期完工。
“多修一條跑道就多一分優勢,多建一個陣地就多一分勝算。”那年年初,該總隊了解到某地戰備工程建設任務繁重。曹定國和總隊其他領導商議后毅然決定:一邊退回幾個地方工程的邀請函,一邊向上級遞交請戰書,迅速抽調人員、裝備組建任務部隊。
台風、缺水、沒電,擔負的戰備工程都是邊設計、邊修改、邊施工的“三邊”工程,首次跨區至沿海地帶執行任務的九總隊官兵,遇到了一塊塊“硬骨頭”。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他們與相關單位密切配合,克服了沒有現成經驗、沒有相應施工設備等困難,高標准完成一批全軍重點建設戰場項目。
征戰圖上,一幅幅場景震撼人心:參建航母艦載機試驗訓練平台時,士官鄧甲元7個月就將作戰靴5厘米厚的鞋跟磨得與腳前掌一樣平﹔在海拔3500多米的滇西某地修建某戰備工程的節骨眼上,許多民工吃不消高負荷的連軸轉,給多少錢也不干了,官兵們無一退卻,拼著命提前10天完成主體工程……
常年在惡劣環境下長期高強度作業,總隊有3名官兵壯烈犧牲,9人落下終身殘疾。他們先后完成重大國防工程百余個,多次獲國家樣板工程獎、魯班獎、詹天佑獎和軍隊優質工程獎,並被評為全軍“十五”“十一五”戰備工程建設先進單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