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滴血認“曹” ——曹操家族DNA破解尋蹤(組圖)【4】

2013年12月03日11:00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滴血認“曹” ——曹操家族DNA破解尋蹤(組圖)

  發現“O2-M268”

  在一代一代的父子相承的傳遞過程中,Y染色體也在慢慢地積累著變化。一種叫作單核?酸多態(SNP)的變化類型(也稱單倍型)因為突變速率極低,在后代中永久保留。

  在實驗室,研究人員把收集來的近千份血樣的DNA提取出來,並用Y染色體上固定位置的100個SNP突變位點,對全國各地79個曹姓家族的280個男性以及其他姓氏的446個男性志願者進行分型。這100個點涵蓋了所有東亞地區可見的類型。

  與此同時,李輝還將這些曹姓家族分成三類:宣稱是曹操后代的、未宣稱是曹操后代(或宣稱是其他祖源)的、其他姓氏的普通對照人群。

  在無數次的比對分析后,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曹操家族遺傳信號漸漸顯形。

  李輝發現,在宣稱是曹操后代的家族中,一種叫作“O2-M268”的Y染色體單倍型顯著高頻出現,而且“O2-M268”隻出現在這組樣本之中。而這一突變點在目前全國漢族人中都較為罕見,出現率隻有5%。

  帶有“O2-M268”基因的這些家族來自大江南北,互相之間並不認識,李輝認為,不太可能作假“串供”。

  與此相對應的是,在檢測的樣本中,有8個曹姓家族堅決認為自己不是曹操后代。這8個家族的Y染色體單倍型檢測中,果然沒有發現“O2-M268”。

  李輝又翻回頭去,重新檢測那個浙江曹姓村子的基因,同樣找到了“O2-M268”。但在夏侯姓的樣本檢驗中,卻沒有找到“O2-M268”的蹤影。

  這些檢測結果讓李輝心裡有了底。也許,他們已經找到了曹操的DNA,找到了曹操的后人。

  2010年6月28日,曹忠義收到李輝交給他的一份化驗結果:儀壹堂曹氏家族與舒城縣另一個曹氏家族七步堂有同一個基因——“O2-M268”。

  這個“O2-M268”,就是他們共同的先輩曹操留給他們的基因“印跡”。

  同時,李輝還告訴他,儀壹堂曹氏屬於曹丕支脈,他應該是曹丕77代孫。

  曹佑平也在差不多的時間收到了化驗結果,鑒定他們七步堂確為曹操后人,屬於曹植這一支,而他則是曹植第72代孫。

  “經過基因全序列精確檢測,他們的共同祖先確實是在1800年前左右。”李輝進一步解釋說,按照黑猩猩和人的基因速率計算,人類140年產生一個變異點。從檢測結果看,曹植的后代和曹丕的后代差13個變異點,和現在相差1800年,按照史書記載,曹操生活的年代是1900年前,說明我們已經把誤差做到100年以內。

  曹操后代的共同基因“O2-M268”的發現,讓曹操DNA的測試結果呼之欲出。

  但是這個結果,只是從現代人的遺傳基因和家譜記載逆推出了共同的祖先曹操。韓昇和李輝仍然希望從另外一頭,也就是曹操的先祖身上,再次佐証“O2-M268”確定無疑是曹操的基因。

  曹操墓的發現,原本可以提供最恰當的樣本。

  兩顆古牙

  曹操墓考古過程中發現有人頭骨、肢骨等部分遺骨,經鑒定為一男兩女三個個體,其中墓主人為男性,專家認定年齡在60歲左右,與曹操終年66歲吻合。

  但是,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組提出用DNA方法檢測曹操墓中的頭骨,卻被負責曹操墓考古的河南方面拒絕了。

  那時,正是各方關於曹操墓的真偽爭論白熱化之時。

  李輝說,他們並不想卷入到曹操墓爭論的漩渦中,也沒真的下功夫向安陽要“曹操”的骨頭來鑒定。

  “曹操墓的真假和我們的課題其實沒有關系,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范疇。即便是曹操墓中的頭骨與我們找到的基因不吻合,也不能說曹操墓就是假的,或者我們的研究是錯誤的。”

  放棄了風口浪尖上的“曹操墓”,李輝他們另尋他途。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山東東阿的曹植墓。

  但是,李輝趕到山東東阿,卻是失望而歸。當地文物部門說,上世紀50年代挖出曹植墓的時候,東阿還屬於平原省。當時曹植墓裡的骨頭和文物都集中在平原省的省會新鄉,后來撤省並省的時候,有的文物送到了山東省博物館去了,還有的被國家文物部門征調走了。

  “人骨在當時不算文物,所以被征調走的時候,也沒有記錄在冊,等到后來山東省博要回曹植墓文物的時候,因為沒有文字記錄,不知道曹植的骸骨在哪裡。”李輝隻得放棄了曹植墓。

  除曹植之外,本來還有很多選擇。

  根據李輝的了解,曹操的弟弟曹德,他的墓在上世紀70年代被挖出來,骸骨就和挖出來的土堆在一處,一見空氣很快就風化了,現在也不知道在哪裡。

  曹操的父親曹嵩的墓,當時也挖出了曹嵩骸骨,后來骨頭填回墓裡去了,墓地原址上現在據說還蓋了一個小酒樓,那自然是無處去找曹嵩的骨頭。

  想來想去,李輝決定去一趟曹操的老家——安徽亳州。

  1974年到1977年之間,為配合農田基本建設,當時的安徽省亳縣博物館在亳州縣城南郊一帶清理了若干古墓葬。

  曹氏是東漢沛國(亳縣)的一個大家族,曹氏家族墓葬的所在,在亳縣很久以來就說是城南郊諸大土包塚,人們管它叫曹家孤堆。《水經注》卷二十三記載,古礁縣城側城南有曹操的祖、父輩諸人的墓葬。

  經過考古認定,亳州的這個古墓群是曹氏家族墓。

  其中最有名、出土文物最多的,就是元寶坑一號墓,通過墓裡寫有“河間明府”的字磚,考古專家們推測,這很有可能是曹操的叔公曹鼎之墓。

  “關於元寶坑一號墓的考古學研究很多,因為元寶坑出土的文字材料特別豐富。一般漢代的墓葬出土文物很少,但是這個墓刻滿了字,有30多個字磚。其中刻著‘河間明府’的字磚和別的都不同。‘明府’,是對一個郡的太守的稱呼。如果在諸侯國就是國相。史書記載,河間國的國相是曹鼎,正和字磚吻合,所以墓主人應該是曹操爺爺的弟弟。”李輝說。

  但是這也僅僅是一種學術推測,關於元寶坑一號墓主人的身份,一直眾說紛紜。

  李輝來到亳州的時候,首先找到了曹氏家族墓當年的發掘者之一,著名考古學家李燦。

  時隔多年,今天的元寶坑裡,早已沒有了骸骨。但是根據李燦的回憶,元寶坑一號墓曾經挖出過2顆牙齒,當時保存在庫房裡。

  足足找了兩天,工作人員終於在一個牛皮紙袋裡,找到了這兩顆牙。隨后,亳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親自把這兩顆珍貴的牙齒,送到了復旦大學古基因實驗室。

  “這兩顆牙,一顆是臼齒,磨損很嚴重,由磨損狀況可見,墓主人的年齡應該在50歲至60歲間。這個年齡區段再次証明了墓主人極有可能是曹鼎。另外一顆牙齒是犬齒,保存得比較好,磨損不大,這顆牙成了我們DNA實驗的基本材料。”李輝說。

  李輝介紹,古代樣本的DNA會隨著時間推移不斷降解、斷裂。如果樣品超過100萬年以上,裡面的DNA就斷裂得粉碎了。5萬年前的樣品,基本上裡面的DNA也斷裂得沒法進行研究了。“這顆牙在2000年的區段,DNA的含量已經非常少了,如果沒保護好的話,我們自己呼吸的氣息噴上去,留存都會比它自身的DNA多上萬倍。”

  復旦大學有專門的古DNA實驗室,分為5個房間,每個房間的空氣都經過單獨過濾,研究人員做實驗的時候,都像宇航員一樣把自己包起來,連眼睛都要戴上眼罩。

  這顆牙齒的測試,在這件實驗室裡做了三個月。

  為了不對牙齒的DNA造成“污染”,實驗人員要把牙用蠟包上,在牙齒右下側選取約0.5平方厘米大小打磨除去表面,再通過乙醇洗滌、紫外線照射去除污染﹔之后鑽孔,通過零下180攝氏度的液氮將鑽孔取出的材料處理成粉末,再通過一系列的反應搜集提取DNA。

  即便這樣,實驗室也事先對每個操作者的DNA進行了檢測,萬一有操作者的DNA信息遺留在牙齒上,也可以從中篩出。而且,操作這項實驗的全部都是女性,她們沒有Y染色體。

  在這顆2000年前的牙齒中,李輝再一次發現了“O2-M268”的蹤跡。

  終於,研究結果有了一個確切的答案——“O2-M268”,就是曹操的Y染色體類型,是他帶給后代的“遺傳密碼”。

  曹操並非曹參后代

  今年11月11日,在項目啟動4年后,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組終於發布了曹操家族DNA的研究成果。

  對於李輝和韓昇來說,這次合作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發現了曹操的基因這麼簡單。

  通過對曹操后代,乃至整個曹氏家族的基因研究,李輝幾乎可以准確繪制一張曹氏遷徙繁衍的圖譜。

  經過研究,他們推定來自遼寧鐵嶺、安徽舒城、安徽績溪、江蘇鹽城、湖南長沙和遼寧東港的六支Y染色體單倍群為“O2-M268”的曹氏是曹操后代。

  同時,研究者們還利用Y染色體弄清了曹操后代不同族群間的關系遠近和遷徙過程。

  李輝的研究顯示,安徽曹氏,在網絡圖中傾向於更緊密地聚在一起,元寶坑一號的牙齒和安徽績溪曹氏和亳州曹氏鄰接,顯示了較近的親緣關系。一部分山東乳山曹氏與遼寧東港曹氏更接近。這也和他們的家譜記載相吻合,說明曹氏很可能就源出安徽,由於曹魏政權的輝煌經歷過輕度的人口擴張。

  “在已測定的曹操的6支后代中,有三家都是曹植的后代,兩家是曹丕的后代,剩下的是他某一個小兒子的后代,不得而知。”

  韓昇更感興趣的,則是由曹操基因的測定而得以解釋的若干歷史謎題,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關於曹操身世的傳說,除了確証曹操並非本姓夏侯,還基本排除了曹操和曹參的血緣關系。

  西晉人陳壽所著《三國志》,被認為是最為可信的三國史書。書中記載曹操的身世:“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后。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陳壽說曹操是漢相國曹參后代,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不過,曹嵩的父親叫什麼,再往上的歷史,陳壽留了個謎團給后人——“莫能審其生出本末。”

  所以千百年來,歷史學者甚至老百姓都質疑曹操的血脈來源,然而卻沒有人懷疑曹騰的身世。

  若曹操的祖父確是宦官,那麼曹操的父親曹嵩又出自何家?

  復旦大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聯合課題組在山東和江蘇找到了五個家族,他們家譜記載跟曹操沒有關系,而是直接從曹參甚至更早的山東古代的曹國傳播下來的。他們這些家族的Y染色體類型,全部都是清一色的O3a4類型。

  李輝說,雖然我們隻找到了五個家族,這五個家族沒有達到小樣本的有效程度,但是因為它們百分之百都是同一種類型,所以他們這種類型的可靠度也非常高。很可能曹參或者古代曹國的君主都是這種類型。

  實驗室推測曹操的類型是“O2”打頭,而曹參可能是O3a4。那麼,曹操和曹參難道不是一家人?

  韓昇認為,曹騰是名門望族,即便自己沒有孩子,也隻會在本族之間內部過繼。這一點在曹騰的弟弟曹鼎那裡已經得到了驗証。順著這個脈絡上溯,如果曹騰真的是曹參之后,那麼曹參的基因中應該也有“O2-M268”。然而這次的研究中,並沒有找到。

  從這次的檢測結果看來,問題應該是出在曹騰。因為曹騰身居高位,這個位置上他能夠去篡改家譜世系,給自己貼金。

  中國遺傳基因庫

  尋找曹操基因的項目已經結束,李輝仍然不斷接到要求尋根的曹氏后人的電話,他們都希望能夠通過抽血化驗的方式,確定自己的家族是否也是曹操的后代,是否也有“貴族血統”。

  當然,也有不少人對研究結果表示了質疑。有歷史學家認為復旦的研究結論缺乏權威性,僅僅根據9個曹姓家族判斷曹操DNA不夠准確。

  李輝解釋說,反向推導一下,假設這些家族不是曹操后代,血脈在歷史上沒有聯系,他們相同的“O2-M268”基因突變就隻能是巧合造成的。而這種巧合的概率大約為千萬分之三,也就是幾乎不可能。

  這次復旦大學對曹操基因的研究,是世界上第一次把遺傳基因研究精確到家族,並且是在沒有古人檢測樣本的情況下,根據對后人的研究,推測出古代家族的基因。也是第一次從基因層面驗証了許多同姓人群在千百年前確實是一家。

  在復旦大學尋找曹操DNA之前,用遺傳學方法來研究歷史,世界上也已經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用基因研究幾千年前的稻谷以追尋其發源地,聯合國人類基因組計劃描繪出現代人類在地球的起源和遷徙等等,但是從國外來看,研究成果都主要集中在史前時期。

  “我們希望把這個手段往后延伸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李輝說。

  韓昇的理想,則是做整個中華民族形成史的研究。他認為,像中國這樣的多民族國家,能夠如此相互融合,在全世界都是少見的。

  “在中國,民族的概念是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統概念,漢族和其他民族在幾千年中發生了怎樣的血統融合,這些歷史的深層演變,卻沒法有清楚的歷史敘述。但是有了基因技術,我們就可以知道在考古過程中挖出的那些骨頭是誰,來自哪裡,在歷史長河中他們如何定位,如何繁衍、擴大、遷徙、流動。”韓昇說。

  按照他的設想,整個中國可以建立起一個龐大的遺傳基因庫,所有姓氏的基因信息都記錄在案。

  到那個時候,我們也許可以憑借基因技術知道,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是誰,全國成千上萬個同姓人中,又有哪些人跟我們出自同一支血脈。

  本報記者 米艾尼

  本版部分照片由李輝提供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