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信不被信
司法公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重要組成,擔負著“兜底”作用。而當“信用貧困”在社會誠信的各個領域蔓延時,司法公信也很難獨善其身。這種情況下,社會誠信又有誰來兜底?
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院長馬賢興介紹,近幾年,利用訴訟的“游戲規則”或法律的空白與漏洞,用虛構的事實或者不真實的証據,通過合法訴訟形式謀取不正當利益,這種俗稱打“假官司”的虛假訴訟不斷增多。具體包括偽造、變造虛假訴訟材料,提供虛假証據﹔轉移財產、轉移居所、虛構債券債務等規避執行﹔個別中介機構違反執業規程,提供虛假信息資料,出具虛假驗資報告等。
2011年以來,江蘇省檢察機關監督虛假訴訟案件1563件,涉案金額達3.9億元,借貸糾紛、離婚涉財、房地產權屬糾紛案件成虛假訴訟高發區。
去年6月,江蘇昆山人余某向朋友徐某借款20萬元,需要抵押物。雙方便找到法院書記員王某幫忙,炮制了一起虛假訴訟,將余某的房屋查封並作為還款保証。案發后檢察機關查明,王某不止一次搞虛假訴訟。在參與訴前調解工作中,他徇私情、牟私利,違反規定擅自受理徐某與他人民間借貸、房屋買賣等糾紛案件12件,涉案金額高達7500多萬元。“法院工作人員參與虛假訴訟,極大地損害了司法的公信力。”江蘇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徐安說。
與虛假訴訟相比,惡意訴訟多表現為當事人濫用訴訟權利,主要表現為隨意起訴,一事多訴﹔隨意進行財產和証據保全申請﹔多次異議、不合理多次申請鑒定、調查、調取証據,造成審限延長等,損害了正常的司法秩序和當事人合法權益。
“除了虛假訴訟和惡意訴訟外,群眾對司法不公的反映也尤其強烈。”山東大學法學院教授牟憲魁說,這三種現象已經成為影響司法公信的三大“毒瘤”。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目的是能夠得到公正的處理。但有的法官枉法裁判、徇私矯情,為私利偏袒一方當事人,甚至有的法官向當事人索取財物。群眾潛意識裡就會認為,打官司成了“打關系、打金錢”,使司法公信逐漸喪失根基和生命力。
江蘇省睢寧縣人民法院院長李勇介紹,目前司法信用缺失主要表現為司法效率信用缺失,案件審理期限過長,12個月以上結案,甚至更長時間結案的現象一直長期存在。執行案件,有的長達十幾年不能執結。
河北省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執行局局長邢樹奎說,法院執行難已成為公認的“老大難”,人難找、錢難查、措施難執行,導致司法權威受到削弱,社會公信力嚴重下降。
同時,裁判效力信用也面臨嚴峻挑戰。《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發現,目前各級法院受理的再審案件呈逐年增多態勢。牟憲魁說,案件屢判屢改已成為司法信用缺失的一個重要表現,一起生效判決可由多種理由、多種方式、多種主體、多次提起再審程序,不僅造成國家、社會和當事人訴訟成本的重復支出,導致申訴和上訪多發,而且從公眾的信仰體系中徹底毀棄了司法本來應有的尊嚴、信譽和權威。
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萬國華說,當前司法“信任危機”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大難題。當前以個案引發的司法不信任正在泛化成普遍的社會心理,司法遭遇“信任危機”。不少當事人以高昂訴訟成本得到的裁判結果最終成為一紙空文,這種情況下,老百姓自然會對這種執行力不足產生不信賴,司法公信力面臨嚴峻挑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