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十八屆三中全會:民生改革或破題

記者   陳沙沙

2013年10月28日15:45    來源:民生周刊    手機看新聞

以“改革”為主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無疑被賦予了更多歷史責任,也承載了眾多的民生期盼。

今年3月以來,國家各部門相繼推出20余項改革舉措,包括推動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擴大“營改增”試點、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項目、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取消金融機構貸款七折利率下限、暫免征收部分小微企業兩稅、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完善鐵路等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等內容。

一系列改革被視作為即將到來的三中全會鋪路。以“改革”為主題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無疑被賦予了更多歷史責任,也承載了眾多的民生期盼。隨著三中全會的臨近,戶籍制度、土地改革、收入分配等領域的改革動向已成關注焦點。

戶改或有大動作

“防止農村城市化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外來人口想要取得北京戶口,可以考慮進行考試審核。”10月初,清華大學教授文國瑋的“考試論”引起輿論一片嘩然。隨后,金吉列出國留學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相關人員因涉嫌天價出售應屆畢業生進京戶口指標被刑拘。

戶籍制度猶如一道無形的牆。從1980年公安部推行“農轉非”政策、1993年6月草擬戶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到2001年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再到2011年國務院《關於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文件出台,30余年來,破除壁壘的改革呼聲、動作從未間斷,但目標遠未實現。

近兩年,作為改革的過渡性政策,居住証制度在多地探索實行。全國城鎮發展改革試點經驗總結材料顯示,上海、浙江、廣東、江蘇、北京等地都將居住証與當地落戶相挂鉤。

然而,居住証如今已成農民工落戶城市的新限制。地方在居住証、戶籍、公共服務方面設置學歷、技能、投資等諸多門檻,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2012年4至5月間,國家發改委帶領各部委前往浙江、廣東、江西、貴州等8個有代表性的省份進行城鎮化調研,發現在這些地區,“戶改幾乎遭遇所有市長的反對”。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坦言,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根本沒有辦法進行戶籍制度改革,因為它們集中了全國最好的資源,福利基本接近於發達國家。

李鐵點出了城市戶籍所承載的附加值,它涉及社保、醫療、教育、養老等一系列配套社會福利和政治權利。有研究人員做過統計,一張戶口本的背后,共有67項城鄉居民的“不同等待遇”。

這關乎每一座城市為此支付的成本。

今年7月底,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城市藍皮書》指出,目前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綜合指數僅40%左右。而在2030年前,我國還有3.9億農民需要市民化,農民工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約13.1萬元。如此粗略計算,市民化所需公共成本約51萬億元。

財經評論家葉檀表示,這是不計入通脹隻計入城市福利的保守數字,實際數字可能將遠遠超出。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也認為,掣肘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核心問題,仍然是“二次城市化”成本由誰負擔。

面對盤根錯節的利益關系,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社會各界對於戶籍制度改革的預測並不相同。

今年8月底,有媒體爆料,由於地方政府向中央游說,同時戶籍制度改革也牽動城鎮中產階級的利益,因此改革計劃可能最終被大打折扣。

“樂觀派”則認為,中央將城鎮化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最終出爐的方案可能會在戶籍制度改革方面有更大膽的動作。

根據目前發布的少量城鎮化方案的細節,以及多年來戶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延續,彭文生分析認為,三中全會可能會延續此前中小城市先於大城市放鬆戶籍限制的基本思路。

2001年,我國放開了縣級以下城鎮的落戶限制,不再實行指標控制﹔2011年,放開了農民進入中小城市的落戶限制﹔2012年,首次放開地級市戶籍。

然而,大城市數百萬農民工能否“落地”仍然不得而知。

說起戶籍制度改革的時間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預測:“未來一兩年,中小城鎮的戶籍制度會初步放開或基本放開﹔三五年后,大中城市有條件的農民工市民化會推開﹔未來八到十年,也就是2020年前后,基本解決了戶籍制度問題。”

分享到:
(責編:袁勃)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