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94億,2013年底將突破2億。作為“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北京市戶籍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62.9萬,佔總人口的20.3%。到2040年,全市老齡人口將達到560萬。
北京市於2009年提出“9064”養老服務新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即居家養老),6%的老年人在社區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逐步建立集中照料服務與社區居家服務互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
今年重陽節是全國首個法定老年節。節日前夕,京華時報記者深入社區村鎮,探訪各類養老機構,分別關注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這三種養老方式的現狀和存在問題,並問計專家學者和官方人士,以期探尋解決之道。
機構養老
或等待百年或月花數萬
截至2013年1月,北京市各類養老機構共有床位9萬張,預計到2020年,全市將建成16萬張養老床位,這一數字遠遠不能滿足全市老人的需求。與此對應的另一組數據是:目前全市養老床位平均使用率隻有60%,有的民營養老院空置率達到90%,存在服務水平高低不同、養老設施分布不均衡等問題。京華時報記者在探訪中發現,在北京最熱門的養老院,想要排到床位要等100年!而在一些高端定制的養老機構,安享晚年每月大概需要花費3萬至5萬元。
□案例1
5000多人排隊床位難求
家住石景山區的高女士家裡最近面臨一個難題,70多歲的爺爺癱瘓在床,全家人出動輪番照顧,但畢竟精力有限,情急之中,她想出一個主意:把爺爺交給養老院照料。
高女士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的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撥打電話兩三次都沒人接聽,高女士在“一福”網站上看到,擁有1100多張床位的“一福”簡介中明確表示,主要接收國家優撫老人,需要照料的離、退休老人,歸國華僑老人。“聽同事說,在‘一福’,老人的房間布置得特別溫馨干淨,書畫室、康復室什麼的都有,覺得自己找對了地方。”就在高女士覺得這事兒“妥了”的時候,她被告知在“一福”登記排隊的老人有1萬多人,現在開始排隊大概要等100多年!
隨后,高女士聯系了另外一家堪稱示范的養老院:
四季青敬老院。工作人員告訴她,兩人間收費分幾檔,其中較低一檔的床位費、伙食費、服務費加在一起是2500元。該院一共756個床位,排號的老人有5000多位!
高女士問:按照現在每年新入住幾十位老人的速度,5000多名老人還不得等上50年100年?“照目前這個情況,您爺爺恐怕等不到床位。”工作人建議高女士聯系其他敬老院。
□案例2
1000多床位100多人入住
眼看爺爺入住公立養老院無望,高女士將目光轉向私立養老院。她走訪了昌平區立湯路附近的一家私立養老院,這家養老院隱匿在一片雜亂無章停放的車輛中間,由於去的當天陰有小雨,盡管是正午,高女士進入養老院樓道時仍感覺陰森昏暗,用她的話形容,“整個牆壁都是涼的,看不到生氣”。院區幾乎沒有綠地,沒有健身康復設施,沒有公共空間。這家養老院在網上報價為床位費1000元、餐費700元、服務費300元。全院有將近600張床,目前隻有不到60人入住。
除了這種類似“大雜院”的養老院,部分私立養老院收費適中,環境也好,卻同樣不受追捧,高女士稱“算不過來這筆糊涂賬”。
根據高女士的指點,記者昨天走訪了位於昌平區沙陽路的一處中高檔養老機構,電話咨詢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兩人間一張床位是1200元,伙食費600元,服務費300元。記者趕到這家養老院,入眼的先是幾十米寬的一片銀杏林,穿過林子是一片溫室,老人們吃的蔬菜據說都來自這裡的綠色種植,園內有湖,湖邊有多棟別墅,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就是養老院。
在工作人員帶領下,記者參觀了一套75平米的兩居室,室內有一衛生間,再問及收費時,工作人員報出“一次性繳納60萬”的價格。原來,這裡的養老院有多種租住模式,如果按月收錢,這套房子所有收費在1萬元上下,而園區特別推出“60萬元住30年”的模式,可以全家入住養老院。記者在一張密密麻麻的收費表上看到,一共有近十種房型可供選擇,每種房型又有多種支付方式,比如10萬+1000元/月/套的小一居,30萬+6000元/月/套的大一居、140萬住30年的四居室等,再加上膳食費、護理費、通訊費、暖氣費、醫療押金、入住設施費、水電費,這筆賬不帶個計算器還真算不明白。
據了解,該養老機構可接納1000多名老人,目前隻有100多人入住。
□案例3
最低收費標准每月9800
隨著養老需求走旺,近兩年北京出現了一些定位於“高端養老”、價格不菲的養老院。北京雙井恭和苑老年持續照料生活社區就是其中代表。
這家養老機構位於雙井橋東北角、樂成中心北側的黃金位置,養老院有5000平方米的精致綠地和各種活動設施,從網站宣傳圖片上看,進入這家養老院如同進入了一個私人大公園。區別於其他養老院先咨詢老人的情況,這家高端養老中心的工作人員提出讓高女士聽一下報價再咨詢。盡管好的條件必然會匹配較高的收費標准,但工作人員報出的“最低價格9800元”的收費著實讓高女士一驚。
工作人員告訴高女士,這9800元是一間30平米的房間,是這家養老機構最小的房間,包含了吃住和基本醫療的費用,如果老人不能自理,還需要增加護理費,這護理費是按照養老院給老人基本情況的評分“按分收費”。
“價格實在太高了,相當於每年十多萬,要住到單間套房裡,每年要在這裡花四五十萬,簡直是天價。”高女士說。
專家解讀
市場資源配置畸形是問題根源
一邊是一個床位要等100年,另一邊是養老院空置率高達九成,有專家表示,這一系列夸張的數字背后,反映的是養老市場資源配置的畸形,是養老機構服務參差不齊的體現。
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表示,公立養老機構和民辦養老機構職能應有所區分,前者主要起到保底作用,保証三無、低收入老人在需要的時候有地方可住,民辦機構則主要面向市場上的各種需求,“一些條件好的老人希望住更好的養老院,也就催生了這方面的市場。”
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北京的養老機構主要是按照低、中、高三檔建設,各自比例分別為養老機構總數的30%、60%和10%。城區主要以中、低端護養型養老機構為主,郊區發展中、高端的養老機構,“但低檔並不是服務層面的低檔,而是指其價格能讓普通市民接受。”
該負責人說,低端養老機構將由政府加大投入,滿足普通家庭老人的基本養老需求,主要針對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中端養老機構在政府扶持同時引入社會資金,保障舒適型的床位建設﹔高端養老機構主要引入社會資金,針對收入較高的老人的個性化需求建設,政府也將在數量上予以控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