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北京民政局:部分托老所是空殼 未面向社會運營【2】

2013年10月14日08:36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北京民政局:一部分托老所是空殼 未面向社會運營

  社區養老

  部分托老所日間照料功能虛設

  社區托老所是近幾年興起的“居家式社區養老”新模式,也被視為北京居家養老體系的重要支撐之一。相較於養老機構,社區托老可以讓老人居住在熟悉的生活環境裡﹔相較於純粹的家庭養老,老人又可以享受更多專業人員的服務。2010年開始建設的北京社區托老所,一路走來其實並不順利。起步時的“急行軍”,使得托老所最初設定的日間照料功能,在大部分社區未能正常發揮。而其后天發展也因政策缺失,遇到注冊、場地、補貼等諸多問題。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昨天在接受京華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北京市近4000家托老所中,確實有相當一部分是“空殼”托老所,沒有實際的服務內容。

  □案例1

  日托型:老人白天住晚上回

  位於朝陽區麥子店霞光裡社區的托老所,是北京開展日間照料服務較好的一家托老所。目前,托老所裡住了18位老人,基本上是生活能自理的老人。白天,老人們由托老所的專車接到托老所,晚上再坐專車回家。

  日托所創辦人蘆少華介紹,托老所的場地由麥子店街道免費提供,所以托老所的定價不高,一個月托老費用為每人1200元,老人一日三餐都包,托老所還設有活動室等。

  80歲的高老太太在霞光裡社區托老所已經住了一年多了。她說,自己一個人住,孩子們有工作有子女,平時要上班,只是周末來看她,歲數大了,她做飯也不方便,就干脆住進了托老所。

  “來托老所還能跟大伙聚在一起聊天、打牌,有什麼不開心的,跟別人說說也就好些了。”老人說,托老所就在社區,周邊都是老人熟悉的環境,她覺得,這個托老所就像個溫暖的家。

  蘆少華在建外街道也開設了一家托老所。這家托老所最初也是提供日間照料服務,“有不少老人因為家裡沒人照顧,希望常住。”托老所負責人蘆少華說,后來托老所就適當轉型,不僅為老人提供日間照料服務,也可以全托。

  蘆少華告訴記者,建外街道托老所的場地也由街道提供,水電費也給予了優惠,所以即使是全托,老人每個月費用也隻有1500元每月,“街道給我們免費提供場地,讓托老所省了房租,我們也要回報社會,收費肯定不會定價太高。”

  □案例2

  全托型:招失能半失能老人

  成立於2010年的鬆齡愛老家園社區托老所,最近剛剛搬到了豐台馬家堡嘉園一裡社區。這是托老所第三次搬家。

  托老所主要接收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搬家對托老所和這些老人來說,是雙重的折磨。“這次算是安定下來了。”托老所創辦人翟長寶說,之前托老所一直都是租房運營,光房租每年就得10萬多,“房東一不願意租,我們就得搬家。”

  后來馬家堡街道終於給翟長寶找到了一處平房,“象征性地收一些房費,但比我租民房便宜多了。”翟長寶在這塊場地上建成了一個有25張床位的托老所。

  新建成的托老所掩映在一片楊柳葉中,仿古的大門讓托老所別有一種幽靜,院裡面則是陽光房式的庭院。老人們在庭院中喝水、吃飯、看報、散步。

  “我喜歡這裡,干淨,環境也好。”老人康秋香說,她找了六七家托老所,但環境衛生都覺得不太好,后來找到鬆齡愛老家園,“第一眼就看中了。”老人把自己最愛的十字繡也帶到了托老所,閑暇時就坐在小庭院裡,繡上幾針。

  老人說,這裡的護工服務也好,經常問老人愛吃什麼菜,然后給做,有些老人自己不能吃飯,護工會挨個給喂飯,“我剛來時不習慣他們很早就做清潔,跟他們一說,馬上就推后了半個鐘頭。”

  托老所負責人高婷婷說,鬆齡愛老家園裡目前住了8個老人,配有5個護理人員和一名廚師,“托老所希望能夠為老人提供溫馨的家庭式養老服務”。

  □案例3

  輻射型:依托托老所上門做服務

  以托老所為依托,由專業的人員上門為老人提供專業的康復護理服務,這種為老服務形式,使得托老所不再拘泥於床位限制,讓更多的老人能夠享受到專業服務。

  作為一家專業的康復護理機構,青鬆居家康復護理機構在北京各個社區建設有50多個托老所,這些托老所多隻有三五個床位。

  青鬆居家康復護理機構總裁王燕妮介紹,社區裡的場地有限,能夠提供的床位也有限,如果僅僅局限在托老所,那麼能接受服務的老人就會非常有限。所以青鬆依托的模式,除了依托社區場地承建托老所外,更多的是將康復護理服務送到老人家中,這些康復護理服務包括助浴、消毒、清潔、肢體康復鍛煉、語言康復鍛煉等等。

  “我們只是把托老所當做一個工作站點,工作人員以托老所為駐點,為社區裡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王燕妮說,青鬆提供的服務不是替代性的服務,而是專業的肢體、語言康復等服務,經過這些專業的康復鍛煉,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肢體能力等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復。據了解,青鬆的收費也會根據老人的病情、提供服務的種類等來確定。

  目前,青鬆在全市1000多個社區開展康復服務,覆蓋11萬多名老人。得益於這種服務方式,青鬆的專業康復人員擺脫了場地限制,而是能前往任何地方,為有需要的老人服務。

  □專家解讀

  正常運營托老所不足1/3

  2009年底,北京市提出“九養政策”,其中一項就是要在城鄉社區(村)建立托老所。按照當時的設想,托老所設置有一張或多張床位,為老人提供日間照料服務。政府希望借此能解決社區老人的照料難題。2010年,全市各街道、社區的托老所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成立。到當年4月,全市托老所的數量,已達到2484家。但這些托老所並沒有發揮預期的作用。

  東城一家社區托老所負責人告訴記者,托老所隻有一個床位,沒有專業人員,不能自理的老人根本無法得到照顧。

  據了解,當時按照要求設立一張或多張床位的托老所,床位后來要麼撤掉,要麼空置,其中朝陽區480多家托老所中,至少有2/3的托老所沒有床位,能夠正常運營的不到1/3。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坦言,4000家托老所中,確實有一部分是空殼,沒有服務內容,沒有面向社會運營。

分享到:
(責編:王澤、申亞欣)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