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北京民政局:部分托老所是空殼 未面向社會運營【3】

2013年10月14日08:36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北京民政局:一部分托老所是空殼 未面向社會運營

  “急行軍”引發的后患

  托老所之所以名不符實,在一名基層民政工作人員看來,是因為“托老所當初提的建設目標有點急”。

  這名基層民政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九養政策”是2009年底提出,2010年開始建設托老所,最初提出的目標是3年內在全市社區全覆蓋,但不久就要求各個街道社區在當年“五一”前實現全覆蓋,導致很多社區盲目建設托老所。為了應付檢查,很多社區臨時找出一間房屋擺了一張床充作托老所,等檢查期一過,這些所謂的托老所又恢復了原狀,“至少有一半以上社區的托老所是應付、擺設。”

  而另一個尷尬的現實是,從托老所開始建設到現在,一直沒有相關的標准和規范。“托老所應該建成什麼樣,多大面積,應該符合什麼樣的條件,要配備哪些設施、風險如何防范、專業護理人員培訓等等,都沒有明確。”這名工作人員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托老所的完善和發展。

  由於缺乏相應的政策規范,托老所的注冊、場地、補貼等問題遲遲未能解決。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証實,由於街道、社區的房子有限,很多托老所多採取租賃的方式,“這也是現在托老所運營中比較常態的方式。”但租房的支出,對於本就微利或虧本經營的托老所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社區養老設施用地有了硬性規定

  托老所最難解決的場地問題,或有望於今年得到解決。日前,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各地新建城區和居民區,養老服務設施要按人均用地不少於0.1平方米的標准建設,老舊小區也要通過購置、置換、租賃等方式,在限期內達標。

  北京市副市長戴均良日前表示,北京市目前正在制定貫徹落實國務院意見的相關文件。北京即將出台《關於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的意見》和《關於養老機構建設的若干意見》兩個文件,要求新建社區必須有專門的養老設施,如托老所等,老的社區可以通過挖潛、置換、購買等方式,配套新的服務設施。記者了解到,這兩個文件近期即將下發。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的很多新建小區實際是留出了相關的配套設施用於社區服務的,但由於誰來管理沒有明確,以致很多設施被建設成了別的場所。他表示,今后本市將逐步明確由民政部門來接收並負責管理小區這些配套設施,真正地把這些設施用在社區養老和服務上,“這些設施將是托老所建設的一個很大保障。”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目前床位空置或撤掉的大多是街道或社區自辦的托老所,而交由社會力量運營的托老所,基本都還在運營,多個托老所已實現微利經營,如鬆齡愛老家園托老所、朝陽區麥子店的日托所等。

  據了解,2009年底提出的“九養政策”,也提出托老所的創建可以有兩種形式,一是街道、社區可利用社區服務中心等場所來建立托老所,二是可與養老機構或企業、民辦非公組織等合辦托老所,即社區出場地,交給專業的社會力量來運營。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在空殼托老所中引入專業的社會力量,真正面向社會提供老人們需要的服務,“引入的社會團隊一定是要面向社會的,它們可以是政府專一專業的人員,但更多的將是社會團體、社會組織和企業,個人、家庭也可以開辦小微型的托老所。”

  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有本難念的經

  受傳統觀念等因素影響,居家養老仍是我國目前最普遍的養老方式。在北京,大約90%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記者在探訪中發現,部分老人因病致貧,老年生活面臨諸多困難,他們期待國家政策對低收入人群有更多傾斜。社會熱議的“常回家看看”入法,目前看來並未對那些空巢老人的生活帶來多少變化。

  □案例 1

  看病花光老兩口退休工資

  2005年,在地鐵工作的張萬榮退休了,這原本是件好事,可退休不到一周,她母親的腿摔折了,需要馬上做手術。正當張萬榮手忙腳亂在醫院照顧母親時,丈夫韓志嘉又查出患有尿毒症,一時間,張萬榮覺得自己的天塌了。

  由於女兒從國外回來不久,剛找到工作,還沒有穩定下來,照顧母親和丈夫的責任全部落到了張萬榮的頭上。那時她和丈夫的退休金加起來約3000多元,而丈夫做透析和看病的錢每月就需要6000元,巨額的醫藥費使他們雪上加霜。因住不起醫院,他們選擇在家養病,自己購買醫療器材,張萬榮負責給丈夫打針。“我哪會打針啊?自從老伴病了,我就變成了半個小護士。”

  張萬榮說,丈夫退休前是一名老師,有醫保,但隻能報銷部分藥品。“但架不住藥品樣數多,用藥時間長,靠退休金根本無法承受,靠的都是家裡以前的積蓄。”每逢學校放假,是老兩口最困難的時期,這意味著3個月的醫藥費不能報銷,要等到學校開學,才能有錢看病。這些年,老兩口把所有的積蓄都花在看病上。

  老來因病致貧,韓志嘉深有感觸,他說,國家應加大對養老服務的投入力度。“國家規定對教育的投入應佔國民生產總值的4%,但養老服務應投入多少,沒有明確規定。”韓志嘉表示,隨著社會“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養老問題刻不容緩。

  □案例2

  半路夫妻盼兒女回家看看

  李力今年75歲,兩任妻子因病去世后,李力遇到了比自己小21歲的王永梅,兩人的婚姻也得到了雙方子女的支持。但隨著兩位老人年齡的增長,兩個孩子回家看父母的次數卻越來越少,甚至連電話也很少往家裡打。

  李力說,他女兒和他之間有個打不開的心結,女兒和自己的第二任妻子感情很好,但第二任妻子因病去世后,女兒非常難過。后來,女兒有了自己的家庭,回來的次數越來越少。“我和她上次見面,還是在今年五一,其實我很想讓她回家看看,哪怕不買東西,跟我一起聊聊天也挺好。”

  每次李力給女兒打電話,女兒都以自己工作忙為由,不回來看他。“有時候,我打電話說去給她們做頓飯,可還是被拒絕。”多次被拒絕讓李力傷心了,他希望在他還健康的時候,一家人一起享天倫之樂。等他哪天病了,再和子女在一起,就成了給子女添麻煩了。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妻子王永梅身上,王永梅離婚后,一直帶著兒子生活。后來兒子要結婚,王永梅把自己通州的房子送給兒子當新房,兒子卻要求住王永梅的老房子,王永梅沒有同意。兒子就開始疏遠她,甚至從來都不回來看她,連個電話也沒有。老兩口在傷心之余,還是盼著子女們能回來看看他們,他們甚至為子女租了一個四室兩廳,希望子女們常回家看看,但子女們依然沒有來。

  李力表示,雖然“常回家看看”已經寫入法律,但對於他們家來說,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並且他們也不希望孩子是因為怕違法而回家看看,那意味著他們和子女之間毫無感情可言。他們真心希望子女是發自內心地關愛他們,這才會讓自己感到溫暖。

  54歲的王永梅身體健康,對於養老這個話題,她有自己的想法。她建議建立一種新型養老模式,由政府牽頭,讓年紀相對較小的老年人照顧社區裡年長的老年人,免費當義工幫助他們,並在社區建立一個養老義工服務檔案。社區按照義工工作的時間長短,讓他們今后年老時兌換相應的養老服務內容。記者陳蕎 韓旭 劉雪玉 實習記者 樊瑞

分享到:
(責編:王澤、申亞欣)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