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新觀察:於建嶸的"挂職"之路【3】

2013年10月09日08:57    來源:新華時政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新觀察:於建嶸的"挂職"之路

  知識人的擔當 責任

參加完集體勞動的於建嶸汗流浹背

  於建嶸和納具組的村民們合影,這張照片似乎就是中國農村當下的縮影。村子裡幾乎全是留守老人

  知識分子的真我本色

  於建嶸是一位學者,他用理性的思維、實証的方法,來研究當下中國轉型期的社會問題。他更是一位公民,感性、正義而充滿責任。他說:“我總懷有一種希望,將來有一天,當聽課的學員中有人官至中南海,一定要對底層人們充滿關愛。”

  有人問,如果讓你去做一個縣委書記,你能干得了嗎?於坦言,那不是我能做到的。話語中有幾絲無奈。他有一個設想:希望通過給官員講課,推動社會的良性發展。他始終在政府與社會底層之間扮演一個“上通下達”的建設性角色。向官員傳達社會底層的聲音,反饋社會底層的真實情況,向底層民眾吶喊,喚醒他們的公民意識。這被他視為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

  他的一位知識分子朋友有些動搖懷疑,他能做的惟有鼓勵:“除了說說寫寫,我們還能做什麼呢?他們不聽是他們的事,我們的責任就是對民眾說和寫。” [詳細]

  為蒼生起,奔走於大地

  不可諱言,盡管眼下的農村早已不是晏陽初梁漱溟們面對的那個農村,但一些新問題卻是此前從未有過的。城市化之下,農村的人才、資金大量流入城市,空心化趨勢日漸加重。農村迫切需要注入智力、資金,以引領發展。

  特別是,由於種種原因,農民在團體意識、關切公共事務等方面,也缺乏足夠的生長空間。這一次,則戎鄉能夠主動張開懷抱,邀請三農專家進村入戶、挂職指導,顯示出了積極的姿態。這樣的“引智”,顯然已經成為政府、社會、農民各方的共同訴求。

  農村自有農村的生長邏輯,鄉村建設應有更多的可能。其中的關鍵則在於地方政府要有寬容的雅量,要給社會以空間,鼓勵各種積極的探索,不一定將所有的事情都管起來。事實上,這樣既管不過來、也管不好。

  也因此,於建嶸此番到鄉村挂職,只是一個開頭,“鄉村建設”這篇文章具體將如何展開,既檢驗學者的堅持,也考驗地方政府的寬容,當然,更有賴於相關各方的磨合、認同程度。比如,以則戎鄉的招商引資項目而言,如何在當地官員的政績訴求與外來學者的鄉建理念之間找到平衡,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無論如何,學者進村、精英下鄉,注定會給我們日漸遠去的鄉村注入一種力量。而知識人的擔當、責任,也在這種“為蒼生起,奔走於大地”的踐行中得到詮釋。[詳細]

  接地氣也分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學者能夠捧著一顆心到地方去,很好,但去的目的可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學者是帶著學術任務下去的,比如做田野調查,做鄉村研究﹔有的則是要去解決問題,比如挂職。像於建嶸這樣的,到底算是出於治學的需要,還是投身鄉村治理的需要,可能都有。是不是真正在那裡做一些事情,讓時間來說話吧。[詳細]

  還有多少知識精英心系鄉野

  於建嶸當村官作為一種個人選擇,當然不必拔高,也毋須用“主義”和“派別”來歸結,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在與某種巨大的慣性力量做抗爭,至少讓人看到一種理想精神的回歸。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鄉村建設運動作為救民救國運動的一部分,其時有成百上千的知識分子參與其中,他們中不少人是歸國留學生,或大學校長、教授和著名專家學者。近些年,也不乏零星的知識分子直接參與的鄉建,於建嶸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但回望上個世紀初葉蔚為壯觀的鄉村建設運動,還是忍不住要問一聲:當下,還有多少知識精英心系鄉野?[詳細]

(來源:新華時政)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