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多人舉報為何沒能撼動張曙光參選院士資格【3】

2013年09月30日08:4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鐵道部曾要事先進行模擬調查

  周利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張曙光參選院士中找槍手代筆的事,當時是有可能被調查組掌握的。2007年9月,有同事打越洋電話告訴在海外的他,說中科院將找他作調查。他同意了,表示將如實講述他掌握的情況。

  然而,他回國后,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有領導找到他,說當時的鐵道部要事先進行一個模擬調查,提前演練,以有效“應對”中科院的調查。周利說,他不同意說假話,“但領導告訴我,如果這個口在我們單位打開,會影響我們單位拿鐵道部的科研經費”。

  鐵科院原本是原鐵道部的直屬科研機構,2002年由國家事業單位轉制改企后,仍跟鐵道部關系緊密。報院士時,為凸顯張曙光的研究身份,他還挂名鐵科院首席專家,但周利說,張曙光連來都沒來過幾次鐵科院。

  最終的折中方案是,單位領導讓周利離開北京,公派出國,周利直至中科院增選活動結束才回國。

  對於這一情節,中國青年報記者向鐵科院一名負責人求証,他回應稱“不知道”、“不清楚”。當時跟周利打越洋電話的同事也不願意再談起這件事情。

  正是在多方沉默之下,張曙光屢屢突破制度的防線,闖入最后的評審環節。驚險的是,張曙光最后一次“院士夢”功敗垂成。

  2011年又是院士增選年。由於涉嫌經濟問題,張曙光在當年年初被停職審查,但他“運作”參選中科院院士的事情一直未被曝光,直至今年9月10日的庭審,庭審顯示他曾受賄2300萬元以“運作”院士頭銜,這震驚了許多人。

  庭審次日,中科院學部工作局在官網回應稱,在張曙光2007年、2009年兩次參選過程中,中科院未曾收到與張“花錢參評”的相關投訴。

  這份聲明隨即被部分網友認為避重就輕——“未收到投訴”與“沒有花錢賄選”是否能劃上等號?如果沒有“花錢參評”的投訴,是否收到其他投訴?為何調查結果失實?

  中國青年報記者近日聯系了負責登記、中轉投訴的中科院院士工作局,4名工作人員均婉拒了採訪。

  記者也聯系了中科院其他部門,截至記者發稿,未獲置評。

  與中科院保持沉默相對應的,是一些舉報人對張曙光學術道德的強烈質疑和對院士這一最高學術稱號的愛護。

  金履忠想起了2003年的一起科研丑聞:上海交通大學某學院院長陳進將從美國買回的芯片磨去標識,隨后稱這是“漢芯”,是自主創新的研究成果。

  “希望不要再次出現像上海交大‘芯片事件’那樣的事件。”在2007年那封沒有得到重視的舉報信上,金履忠在舉報信的最后不無憂慮地寫道。

  沒想到,他不希望看到的一幕,卻生生成了現實。

  本報北京9月29日電 記者 盧義杰 葉鐵橋 實習生 霍仟

分享到:
(責編:袁勃)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