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
家長教師節送禮是砸老師“飯碗”
文/毛開雲
教師節快到了,如何給老師送禮,又成為不少家長的勞心事。然而筆者要說的是,家長教師節送禮是砸老師“飯碗”。教師節不是非得給老師送禮不可,家長們大可不必為送禮之事勞心費神。
無論教師法還是教育法,沒有哪條法律規定,教師節一定要給老師送禮;無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沒有哪位老師獅子大開口,教師節不送禮就要給孩子小鞋穿。既然如此,送禮不送禮家長何必太在意?“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如果家長心甘情願,在教師節表示一點心意,表達對老師的感激,這本無可厚非;倘若在送禮方面挖空心思,那實在是枉費心機、自作多情。
中央三令五申,遏制“節日腐敗”;教育部擬出規定,劃定師德“紅線”——教師收受禮物,嚴重者可以開除;不少地方頻發“禁令”,教師嚴禁收禮。換言之,教師節家長給老師送禮,是向老師傳播庸俗,是給老師增添麻煩,是要砸老師的“飯碗”,是對老師落井下石,是在挑戰紀律法規。
家長不給老師送禮,應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一個電話和短信的真誠問候,一條微信和微博的微笑表情,何嘗不是給老師的最好禮物?唯有如此,才能建立新型健康的家校關系,才能增進和諧融洽的師生感情,才能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同時,這才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學校培養孩子的光明正道,社會為孩子提供良好成長環境的應有之舉。
支招
解開教師節送禮這個“結”
文/蔣維祥
臨近教師節,家長們又開始熱議教師節送禮問題,甚至有不少網友建議:不如把教師節改到暑假期間,這樣,師生兩不照面,就可以解開困擾教師和家長多年的“送禮糾結”。“把教師節改到暑假”當然並不現實,但從中卻可以聽出網友的抱怨情緒。教師節送不送禮,收不收禮,難道真的就解不開這個結?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是也,本與俗務楚河漢界。設立教師節,本意也是為了倡導社會尊師重教。然而,自從有了教師節,要不要給老師送禮,就成為家長解不開的迷惑,同樣,如何謝絕家長的節禮也成為眾多教師難解的心結。
送者,其實也怕玷污了教師的清白之名,但又擔心孩子被“另冊”,篤信“油多不壞菜,禮多人不怪”,此為家長一“惑”。一位家長透露,她每年都給老師送購物券,以為挺盡心了,但后來聽說,竟然有同學家長送的是LV手袋,“后來這個孩子確實得到更多關注,還有機會參加幼兒園表演,更受老師喜歡了。”有此鏡鑒,給教師的禮物水漲船高,不得不追漲,此為家長二“惑”。而對絕大多數教師來說,其實也很害怕家長的“送禮暗戰”,面對花樣百出的送禮方式和名目繁多的代幣券卡,硬推軟拒拼不過死纏爛打,甚是尷尬,尤其是面對學生的那份矛盾心理難以排解:俺這是在傳啥道呢!
雖然不是所有教師都明目張膽地收禮,但少數教師的行為“壞了一鍋粥”的現狀不能不讓人擔憂,不嚴加禁止,必將演化成一種人人“心中有,口中無”的潛規則。果如此,近者,會玷污教師本應有的聖潔之名;遠者,將污染孩子最可貴的純潔心靈,就離開了教師節的本義,且貽害無窮。在美國、韓國,也曾經有過教師收受家長禮物和接受家長吃請的階段,但后來這種現象逐漸消減。據報道,在美國,老師不能接受家長或者學生請吃飯,一旦被抓到,很可能就被辭退,因為這將造成教師的偏袒行為,教育不公。在韓國,如果有中小學教師收受學生家長的紅包,按數額大小將面臨從行政警告到被開除的嚴厲處罰。最重要的是,這些規定都能得到嚴格執行。我們雖然也有類似規定,但是,鮮見有教師因此被警告、開除的,既然收禮者坦蕩蕩,勢必造成未送者惶惶然,長此以往,焉不形成風氣?因此,對於教師節收禮現象,必須下猛藥整治才能解開這個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