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昆明大觀樓
編者按
再過兩天,就是農歷癸巳年的七月初七,亦即傳統的“七夕節”。由於在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說中,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董永與七仙女“天仙配”都與七夕有關,因而七夕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大約成書於公元前11世紀西周時期的《詩經·小雅·大東》的詩句中:“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此后,歷史上有關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又相繼演繹出許多不同的形式。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在長安城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時,就模擬了天象中東牽牛、西織女的格局,於昆明池東西兩岸雕刻出牛郎織女兩尊巨型石雕……那麼,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嗎?
昆明、昆明池、昆明湖的歷史淵源
700多年以前,北京城西北的昆明湖所在地,還是沼鄉澤國中的一片窪地。元代郭守敬引玉泉山山泉,疏通河道,才形成一個積水的湖泊。它的名字曾叫過金水池、瓮山泊、西海子、大泊湖等。
大泊湖東側沼澤中的高阜地帶,明清兩代是城外的一片荒涼的墳場,大太監的墳墓多建於此。明清兩朝太監被稱為“中官”,所以此地曾叫“中官墳”。有許多太監年老后在這裡建廟養老(便於死后安葬),故又稱為“中官村”。幾十年前選擇此地建設“中國科學院”,人們覺得“中官”地名不雅,遂改名“中關村”。
出於當時的軍事、園林建筑和將湖區外邊三面開辟為水田用作灌溉的需要,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大泊湖被開拓成面積3000畝的大湖,並提高了水位。
乾隆皇帝拓展“昆明湖”緣由何在?鑄“銅牛”的歷史根據是什麼?乾隆皇帝為何要把大泊湖改名昆明湖?頤和園內的“昆明湖”與雲南省的“昆明”有什麼關聯?與西安市南斗門鎮的“昆明池”有何關系?
昆明湖源自西漢“樓船水師”的歷史
若尋根溯源,“昆明湖”其實是與2000多年前漢武帝劉徹興建“漢習樓船”的歷史有關。
位於雲南昆明的大觀樓,懸挂有一副由清代孫髯翁所作、馳名於世的長聯,其下聯開頭為:“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臨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其中的“漢習樓船”,說的就是2000多年前漢武帝劉徹,在京城長安(西安)郊南斗門鎮開鑿巨大的人工湖,訓練漢帝國的“樓船水師”的歷史故事。
據《漢書》、《史記》記載: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張騫應募出使西域,歷經坎坷,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才回到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諸國情況,並特別提到在大夏(今阿富汗)國,竟有蜀布(四川細布)、邛杖(邛都即今西昌一帶產的竹手杖)出售,問商人,得知由身毒國(今印度半島)可直通大夏,並說那裡的人騎象打仗、臨近大海……於是,勸漢武帝開西南夷道,以避免匈奴劫阻。
漢武帝採納張騫建議,命蜀郡、犍為郡派使者四路並出,企圖打開西南通道,但為昆明部族所阻,歷經一年都未能開通,不過也摸清了昆明部族的情況。
昆明位於雲貴高原中部,四面環山,中間一馬平川,有一廣闊水域,古稱南澤,周匝三百裡。昆明部族人,多居水上,善於水戰,隻有熟練的水軍,才能前去征討。
漢武帝開鑿昆明池旨在征戰昆明部族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將長安上林苑中的一片窪地,模擬昆明部族人居住的“南澤”,抽調二千余犯罪官吏,開鑿成周匝四十裡的水域,用以操練水軍。為表明征服昆明部族的決心,遂取名“昆明池”。
昆明池水域廣闊,面積達320頃,相當於今天的四個西湖。池中建有長約三丈長的花崗岩巨大石雕——石鯨,以象征滇池之石寨山。有戈船數十艘,樓船百艘,船上立戈矛,四角皆幡旄葆麾。用以檢閱水師的龍首豫章大船,可載萬人,漢武帝常親臨於此觀看水師操練。
漢朝軍士多來自中原,經過昆明池操練,解決了水戰中的障礙,使征戰西南夷變被動為主動。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先征服滇池東北方的勞浸、靡莫等部落,然后大軍直指昆明。昆明部族首領見大勢已去,不得不降服漢朝,同意設立郡縣,置官吏。漢武帝在滇中心區域設益州郡﹔又封其統治者為“滇王”,賜“滇王金印”。從此,開通了西南絲綢之路,並標志著雲南地區從此接受了漢朝的統治。
近年在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一枚“滇王之印”,印証了“漢習樓船”這段歷史。
南宋年間,鼎鼎大名的南京“玄武湖”曾一度被改名“昆明湖”,原因是宋孝武帝借用此名,意在自比漢武帝,雄心勃勃地想實現大一統。昆明池的影響可見一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