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發展后勁足
引入外來人才,完善考核機制,激發縣域經濟活力,引領縣城居民走向幸福
“郡縣治,天下安。”激發縣域經濟活力,貴州把縣一級作為后發趕超、轉型發展最有活力的“板塊”,一是調整“指揮棒”,一是抓好“一把手”。
在盤縣縣長鄧志宏的辦公室,一張紅紅的增比進位表格貼在牆上,各項指標,一目了然。盤縣是貴州經濟最發達的縣,每項指標自然靠前。可是,新的全面小康指標體系,讓這位縣長又多了一份壓力。
今年年初,貴州開始以縣為單位實施全面小康建設,出台統計監測指標體系6大項25個指標,其中人均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環境質量指數“三項核心指標”,以及群眾認可度達標,成為必需的“硬杠杠”。“這意味著指揮棒變了,開始用兩把尺子量發展。”鄧志宏說。
鑼鼓能不能敲到點子上,關鍵看指揮棒。
貴州“八山一水一分田”,88個縣市區星羅棋布在層層疊疊的群山裡頭,資源稟賦差異大,發展不同步。全面小康建設考核體系實施后,評價科學全面,大家一起奮力往前沖,積極性更高了。“我窮、我不行、你要幫我”的等靠要心態越來越沒了市場。
在此過程中,貴州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序推進,不搞任務分解、層層加碼、硬壓指標。“全面小康,既看速度,又看全面,相較以往,縣級干部干得更有方向、更加科學、更有奔頭。”六盤水市委書記王曉光說。
大多數不能“被平均”,幸福感不能被代替。“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幸福指數與發展成果同步。”
作為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級,一個縣工作的好壞,關鍵在縣委縣政府﹔縣委工作的好壞,關鍵在縣委書記。2010—2011年,貴州分兩批從外省引進12名優秀干部擔任縣委書記,這相當於全省縣級“一把手”崗位的近1/7。這在貴州是頭一回,在全國亦不多見。
“從比較發達地區引進一些干部擔任縣委書記,可以借智借力。”貴州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
“外來的和尚”到底行不行?
來到貴陽市南明區,你想象不出眼前綠樹成蔭、高樓林立的“新地標”彭家灣,3年前還是臟亂差的棚戶區﹔靠近機場的東部新城已具雛形。而區委書記正是3年前從江蘇引進的柯德來。
“隻要對加快發展有利,對老百姓有益,就要闖就要干。”柯德來上任時這麼說,上任后一直也在這麼做。
去年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對12名引進的縣委書記,96.3%的市級領導、92%的縣委書記評價“很好”和“好”﹔縣級領導和中層干部對抓經濟的認可度也達到97.6%,認為縣委書記“真抓實干”、“敢於動真碰硬”的均達到100%。
由於這些干部從較發達地區來,眼界、知識、經驗的優勢相對突出,往往起到“吹糠見米”的效果。“同時,引進干部也會給本地干部帶來觸動,激發當地干部的壓力和動力。”貴州一位領導如此評價說。
前不久召開的貴州省委全會,決意建設“中國人才創業首選地”,繼續引進一批縣委書記等黨政領導人才,一批園區管委會主任,一批銀行行長等金融人才,一批學校校長、醫院院長、科研院所所長,一批國有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一批科技(金融)副縣長、副鎮長。
統籌城鄉奔小康
生態與富民共贏,改革催生繁花滿園,9年內200萬貧困群眾將搬出深山區
唯有發展,才有自信。自信源於貴州改革成果的彰顯。
“貴州速度”用事實說話。在盤縣,40天修通46公裡路,總投資126億元的工業項目預計提前一年完工,2013年上半年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測評排名全省第一。
“貴州質量”用美景說話。貴陽市觀山湖區,公園內白鷺成群,綠意蔥蘢,市民孫友文說他每天早晨都被鳥的叫聲喚醒。總長度18公裡的西南地區首條綠軸帶公共自行車慢行系統,讓市民在都市快節奏中享受到綠色健康的“慢生活”。學校數量5年內增加了82所,農民工的孩子也能進入公立學校讀書。
窪地崛起,后發趕超,貴州全力破解發展速度與質量對立的“魔咒”,在兩者統一中找平衡。用觀山湖區區委書記丁旭東的話說就是:“加速度”給了我們追求質量和幸福的底氣,有了底氣又進一步催化速度,兩者相得益彰。
“對企業人才的吸引不是土地下有多少資源,而是土地上的陽光、空氣、水、環境,貴州具備這樣的條件。”阿裡巴巴的創始人馬雲說。
唯有發展,才有小康。
小康不僅指金山銀山,還要保住綠水青山。
小青瓦、雕花窗、白粉牆,一幢幢黔西北民居拔地而起、錯落有致,替代了過去灰頭土臉的土牆房﹔烤煙基地、蔬菜大棚,一片片現代化農業基地,替代了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刀耕火種。歷經多年探索,畢節改革試驗區結出碩果。“沒有深化改革的大力推進,就沒有畢節試驗區如火如荼的發展。”畢節市市委書記張吉勇說。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改善民生,讓群眾過上美好生活。脫貧致富是貴州的“一號民生工程”。貴州近年來打響脫貧“攻堅戰”,撥響民生算盤,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2012年貴州投資662億元,全面完成“十六件民生實事”,全年減少貧困人口130萬人,5個重點縣125個貧困鄉“減貧摘帽”。4年時間建設保障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51萬套,改造農村危房144萬戶。湄潭縣合同鄉鄧家寨村民李秀蓮說:“危房改造后,路通了,村子也變得干淨、漂亮,村裡現在搞農家樂的有10多家,日子越過越紅火。”
去年5月,貴州省規模最大的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正式啟動,9年內40萬戶200萬貧困群眾將搬出環境惡劣的深山區、石山區和石漠化嚴重地區。“沒想到這輩子還能從山溝裡搬出來,住進在電視上才能看見的小洋樓。”榕江縣計劃鄉擺拉村村民石碧芝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透過改革的鏗鏘腳步,貴州小康生活的美好輪廓已然展現在人們面前。
追夢同步小康,貴州正在路上。
(本報記者龔金星、萬秀斌、劉成友、汪志球、楊彥、黃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