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 同步小康看老鄉(深化改革進行時)【3】--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大多數不能“被平均” 幸福感不能被代替

貴州 同步小康看老鄉(深化改革進行時)【3】

2013年08月09日03: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貴州 同步小康看老鄉(深化改革進行時)

解放思想探新路

落后源於區位偏僻、基礎薄弱,沖出“經濟窪地”,要靠改革靠發展,奮力走后發趕超之路

貴州屬雲貴高原,論發展,卻長期是塊“經濟窪地”。“窪地”之“窪”,在區位偏僻,在基礎薄弱,在觀念落后。

為沖出“經濟窪地”,貴州數十年如一日在拼搏,歷屆省委、省政府不懈求索。有成就、有進步,也走過彎路,繞過遠路。——貴州發展,路徑在哪裡?

圍繞“西部大開發,貴州怎麼辦”、“要不要發展工業”等有過爭議和討論。——貴州發展,支撐點在哪裡?

2010年貴州省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為62.9%,“貴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最艱巨的省份。”——貴州發展,目標在哪裡?

歷經多年摸索,思路漸漸清晰。“對貴州來講,貧窮和落后是主要矛盾,加速發展是主要任務。”2010年貴州省委、省政府經過深入調研后得出的結論,逐漸在干部群眾中達成共識。

貴州迅速確立了“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思路,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城鎮化帶動戰略,同步推進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奮力走一條追趕型、調整型、跨越型、可持續的發展路子。

隻有構筑“精神高地”,才能沖出“經濟窪地”。貴州人矢志走出慣性思維的“峽谷”,跨越陳舊觀念的“大山”。“破信心不足,敢於爭先﹔破墨守成規,開拓創新﹔破自我滿足,追求卓越……”貴州省委提出的“十破十立”被很多干部貼在牆上、置於案頭。

層巒疊嶂同時也是東部沒有的好山好水,“十裡不同天,五裡不同俗”正是吸引游人的魅力所在,低丘緩坡也可以用來搞建設,確實不適合搞工業那就保護好青山綠水。干部看發展,多了辯証眼光。

實現后發趕超,保護好青山綠水仍被置於重中之重。省長陳敏爾說,我們要保住青山綠水,還要創造金山銀水,在改善投資環境的同時,要積極保護好生態環境,使貴州能夠宜業、宜居、宜游。

實施同步小康,貴州堅持“三個不能代替”:不能以全省的全面小康代替縣縣建成小康,不能以平均數代替大多數,不能簡單以指標數值代替群眾直觀感受。

“講農業,一整天﹔講工業,一支煙。”這是以前。看看這幾年年年增長的成績單,貴州省經信委副主任宛會東說,現在已沒人爭論工業該不該搞,而是熱議如何搞得更好更快。如果說以前是矛盾、是問號﹔現在則是成就,是驚嘆號。

轉型發展促趕超

在守成與創新之間,選創新。在國有與民營之間,更加重視民營經濟……既要“趕”又要“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調整也是改革。當下貴州,正在演繹一曲主題鮮明的“雙重變奏”。變奏的最強音是以改革促開放,以調整促轉型。

何謂“雙重變奏”?面臨雙重機遇:外部機遇聚合,內部機遇凸顯﹔擁有雙重優勢:比較優勢明顯,后發優勢突出﹔肩負雙重任務:既要“趕”又要“轉”。這是一個新起點,也是一個轉折點。

一方面是“趕”,實現后發趕超。

根據錢納裡工業發展階段理論測算,貴州目前尚處於工業化初期向中期快速邁進的階段,工業化進程落后全國10年左右。2010年貴州實施工業強省戰略,被視為貴州工業經濟發展的一個分水嶺。經過幾年高速增長,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躍居全國第一。

交通瓶頸逐漸突破,為發展增添了動力。到2012年底,全省公路總裡程達到16萬公裡,作為“主動脈”的高速公路,過去5年新增1670公裡,總裡程達2600公裡,60多個縣實現了高速連接。

另一方面是“轉”,實現轉型發展,力求轉向集約,轉出特色,轉為綠色。貴州的選擇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在集聚與散亂之間,貴州選擇集聚,不走“先散后聚”的彎路。

“5個100工程”,是貴州重點打造的發展平台。100個產業園區、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100個示范小城鎮、100個城市綜合體、100個旅游景區,讓特色、集聚、循環發展成為可能。

就在5年前,省經信委在幫助制定全省第一個產業園區長田園區的規劃時,還隻能“偷偷摸摸地做,所用名字不得不叫做中小企業成長示范基地”,宛會東回憶說。5年后,全省工業園區如雨后春筍,達111個,入園企業近7000戶。

在“輕”與“重”之間,貴州減重就輕,著力擦亮“五張名片”。

貴州人常開玩笑說,貴州有“一棟樓、一棵樹、一瓶酒”,也就是遵義會議會址、黃果樹大瀑布、茅台酒。如今,貴州亮出白酒、煙草、茶葉、特色食品和民族制藥“五張名片”,盡顯其“天生麗質”。去年全省輕工業佔比較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

在粗放與集約之間,貴州選擇集約,走循環經濟之路。

泥煤、矸石一起發電,粉煤灰做標磚,廢水閉路循環,地處深山的貴州黔桂天能焦化公司,實現了廢水廢氣廢渣“零排放”。“煤都”六盤水一度幾乎變“廢都”,發展循環經濟使其成功轉型,避開了“資源優勢陷阱”。

在國有與民營之間,貴州更加重視民營,喚醒沉睡資本,激發民間活力。實施民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去年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23.5%,佔全省生產總值達40%。

在守成與創新之間,選擇創新。貴州不失時機地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以及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財稅管理體制改革等,增強了發展活力和城鄉魅力,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八方人才。貴州朗瑪科技公司,依靠一群年輕人,成功上演升級版的“中國合伙人”故事。15年前創業的第一、第二、第五名員工,如今都還在公司挑大梁。

城鎮化建設則體現了另一種創新。“沒地方攤大餅,但可以蒸小籠。”貴州規劃建設黔中城市群,推進貴安新區建設,走有特色、集約型、生態化的山區城鎮化道路。這樣“一籠一籠蒸出”的小城,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綠中,絕對“秀色可餐”。

轉型倒逼改革,貴州正在路上。

分享到:
(責編:崔東、潘旭海)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