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嚴重的鄉村
馬鹿村村委會公示欄介紹,該村有536戶、1836人。村委會人員表示,以前對全村的空巢老人有過統計,但暫時他們還找不到統計數字。
合堡組組長黃康直說,合堡組有83戶,其中像向大蘭這樣的所有子女都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有20多戶。向大蘭住的地方,隻剩下四五個老人還留守在老房子裡。
79歲的閆修坤所住的屋內陳設與向大蘭房內相差不多,同樣是油黑的牆壁、屋頂,簡單的幾件家具。“我的兩個兒子都在浙江打工,孫女在重慶,一般每年要到春節才回來過年,平時偶爾能回來一次兩次。”
閆修坤說,他也支持兒孫們遠離大山,“在山裡辛苦一年也賺不了一兩千元錢,出去一個月就好幾千。”在山裡待了一輩子的閆修坤說,他也不習慣城市的生活,盡管兒孫們也曾建議他走出大山,他一概拒絕。
7月28日中午,閆修坤拄著拐杖,挪動腳步,在屋裡點起火,將一小盆粥燒熱,這就是他的午飯。他說有時候要炒一點菜,有時就沒有菜。“我們幾個老人的生活很簡單,隨便煮一點飯,就夠吃一天的。”
69歲的文永祥說,目前他和老伴住在老房子裡,兒子在山下幾公裡外的鎮上開門臉房。他沒有和兒子住在一起,“我在山下住過一段時間,不適應,吃飯生火買菜都要花錢。在山上我們自己種菜,一個月花不了幾個錢。”
黃組長說,遠赴外地打工的子女一般托付親屬、鄰居來照料父母,村裡也會派人定期走訪。但畢竟親屬和鄰居無法代替子女,不能每天都照看,有個難事需要求人幫忙。
他和不少村民認為,空巢老人隻要有自理能力,自己生活問題不大,因為村民對生活的要求很低,但最重要的是孤獨和寂寞。“人老了脾氣就會變,向大蘭是個特殊情況,她本來脾氣就不好,子女又常年不在身邊,她也不善於和別人交流,再加上病痛折磨,最后才走上自殺道路。”
黃組長還介紹,向大蘭丈夫的哥哥在2年前用同樣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同樣是因為多病、孤獨和對生活的無望。
在馬鹿村村委會門前,村民們議論此事時說,如果有子女在身邊照料寬慰向大蘭,她肯定不會這樣。
期待破解的難題
曾經在石柱縣臨溪鎮工作過的劉小芸,2009年對農村“空巢老人”作過調研並發表了文章。
劉小芸發現,農村“空巢老人”特點之一是勞動強度增大。“勞動力去了城市,空巢老人又割舍不下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幾畝田地。不少老人還要肩負教育撫養第三代的重任。”
此外空巢老人生活和疾病上缺乏照顧,精神上空虛。“兒女們經常給老人寄生活費用,也解決不了他們渴望兒子女兒孫子孫女們在身邊的那種溫馨感和幸福感。”劉小芸說,大多老人們隻有等到過年時才可和子女團聚。
空巢老人還有安全上的隱患。“有些老人房屋簡直就是危房,有的居住地方十分偏僻。一旦發生火災、病危等事故,很難得到救援。”
劉小芸建議,為了解決“空巢老人”的問題,政府應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因地制宜出台相應的政策,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並建議大力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要求子女切實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村(居)委做好監護、幫護工作等。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主任吳玉韶不久前介紹,2013年我國的空巢老人將突破1億大關。石柱縣2011年統計,該縣的空巢老人數量為2.4萬﹔重慶當地媒體去年報道,重慶市目前有農村空巢老人134萬多。“重慶市空巢化平均已達50%以上,尤其是部分農村,空巢化已高達70%─90%。”
受訪的村民們說,空巢老人不是一個兩個,對於很多村子來說是普遍現象,如果老人可以做飯、活動,有低保、合作醫療和老齡補貼,有子女經濟上的支持,生活上面問題不大,目前最關鍵的是兩個問題:精神空虛和看病困難。
留在紙上的政策
事實上,重慶市在2012年曾出台《重慶市關愛空巢老人行動實施方案》,提出要加快全市敬老院建設、加快社會舉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加快村養老服務站和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步伐,為空巢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等。
石柱縣政府也在2012年6月下發過關愛空巢老人的實施方案,預計到2015年年底,全縣建立20個村養老服務站和5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各村(居)委要建立空巢老人信息庫和空巢老人聯系制度,建立生活照料服務隊,為生活不能自理或自理困難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並解決各種急難問題……”
根據該方案,村裡還將建立空巢老人精神關愛隊,對他們給予精神慰藉。
記者在馬鹿村採訪,村委會人員表示沒有專門組織對空巢老人進行服務。“如果這些措施和制度都建立起來了,向大蘭又怎麼會上吊4天才被發現?”一位村民說。
記者所採訪的當地多個空巢老人說,鄰居、親戚都代替不了子女,村委會的人員也不可能每天陪伴所有空巢老人。老人既不能跟隨子女在外漂泊打工,自己生活又有困難,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此外,很多空巢老人居住於深山中,交通不便、醫療條件差,自己出門去看病很困難,往往小病要扛,最后錯失治療時機。
對空巢老人問題的解決,村民並沒有抱太大期望,“再過幾十年,這個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因為村中留守的老人都去世了,年輕人都進城了,自然就沒有空巢老人的問題了。”一位在石柱縣做生意的馬鹿村村民這樣說。(李華良)
(來源:北京青年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