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証報記者昨日獲悉,葛蘭素史克(GSK)自行賄案發酵至今,已裁員百名中國銷售代表,而公司的中國區高管團隊也大換血。在GSK“自討苦吃”的同時,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清除醫藥行業的潛規則,正成為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GSK總公司上周末表示,為配合中方調查,已將公司全球審計和保障部門負責人以及高級法律顧問派駐上海。中國公司業務總經理馬克銳(MarkReilly)也將於近期返回中國配合調查。
其實,這並不是這家醫藥巨頭的首次受罰。2012年,葛蘭素史克在美國被判有罪並支付了史無前例的高額罰金——30億美元,其“罪行”在於過度宣傳、鼓勵患者在指定用途之外使用該公司藥品。
此番在中國,GSK可謂是重蹈覆轍。公安部在7月初的聲明中稱,GSK在華經營期間,為達到打開藥品銷售渠道、提高藥品售價等目的,通過旅行社虛開差旅與會務發票或高開發票金額方式,拿出資金向醫生(一般工資不高)、醫院和政府官員行賄。“該案涉及人員多,持續時間長,涉案數額巨大,犯罪情節惡劣。”
目前,GSK行賄案涉及的行業正在向更大范圍波及。央視在7月23日以“漳州醫院腐敗,何以全線失守?”為題報道了福建漳州全市73家醫院全部涉腐狀況。
據被警方帶走接受調查的葛蘭素史克中國區副總裁梁宏交代,在行賄鏈條上,上至工商、物價、人社等職能部門,下至基層醫院、醫生。有的賣一批藥結算一筆錢,合作醫生每人發信用卡,開藥后第二天就把回扣打進賬。當然,這所有的費用最終都由患者埋單。
商業賄賂一直是醫藥巨頭們最慣用的伎倆。2010年,美國聯邦檢察院起訴稱,強生公司(JohnsonJohnson)曾支付了總額數千萬美元的回扣,促使養老院向患者推銷更多的強生抗精神分裂症藥物及其他藥物。這種藥物被發現會提高老年人的致死風險。就在強生被起訴的3個多月前,全球制藥業巨頭美國輝瑞公司因商業賄賂被美國司法部門罰款23億美元,創下美國制藥公司罰金之最。
那麼,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阻止這些醫藥巨頭的“陰謀”?
商務部研究員王志樂認為,GSK事件暴露出了醫藥行業“潛規則”,提議從“黑名單”入手,引導企業合規經營。他建議,衛生管理部門可以借鑒國際醫藥購銷領域遏制腐敗的經驗,進一步完善黑名單制度,繼續打擊涉案企業和個人,靠制度來清除醫藥購銷領域的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