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全國唯一365天都全天候工作的海關:清苦寂寞守國門--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探訪全國唯一365天都全天候工作的海關:清苦寂寞守國門

2013年07月29日16:19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探訪全國唯一365天都全天候工作的海關:清苦寂寞守國門

大鏟海關的武術隊正在訓練

大鏟海關全景

  洋上大鏟島清苦寂寞守國門

  這是在中國地圖上怎麼也找不到的孤零小島,靜佇在浩瀚的珠江口伶仃洋。大鏟,這個面積僅0.9平方公裡的小島上,有著“全國唯一365天都全天候工作的海關,海上中途監管佔全國總量的80%”。

  大鏟島面向南海,左前方是香港,右前方是澳門,是珠江口磨刀水域、南沙水域以及東江、西江、北江的交匯點,也是來往港澳小型船舶進境的第一關和出境的最后一關,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清朝光緒25年(1899年),清政府就在大鏟島上設立了“九龍新關大鏟廠”。改革開放30年來,這片水域一直是南中國海上緝私的主戰場,被譽為海上“打私橋頭堡”。

  新中國海關海上緝私發源地

  從島上五人合抱的參天古榕和刻著“九龍新關大鏟廠界”的石碑上,依稀可見它的久遠。

  大鏟海關關長廣戰介紹,大鏟海關(緝私分局)自1999年3月成立以來,主要肩負對來往港澳小型船舶實行中途監管和珠江口水域海上緝私兩大職能。其中,中途監管任務涵蓋廣東、廣西,6個直屬海關,44個隸屬海關的62個口岸的來往港澳小型船舶和貨物﹔年均監管進出境小型船舶約11萬艘次,約佔全國海上中途監管業務總量的80%。

  “看水客”是海上緝私的“老對頭”。為打擊“看水客”,嚴寒酷暑,關員們都常常泡在水裡,有時要埋伏大半天。每次行動,為了“不打草驚蛇”,關員常常要故意駕艇繞一周避開“看水客”,而不是直奔目標。因為行動多數在深夜或凌晨,海上風高浪急,關員開著關艇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險,一出艇至少一整夜甚至一兩天,隻能啃干方便面,但“收獲”往往很少,多數是扑空的。

  廣戰告訴記者,大鏟海關是新中國海關海上緝私的發源地,也是主戰場之一。“在建立電子監控室之前,要人工檢查,每天有上千艘船隻停在海上,一到晚上,海上燈火通明”。

  據介紹,20世紀80年代初,大鏟海關率先打響了打擊群體性走私活動的第一槍,至此,海上查緝走私高潮的序幕在廣東沿海地區陸續拉開。廣戰介紹,當時,大鏟海關曾在擔杆水域連續查獲三宗當時全國最大的外輪走私香煙、洋酒案,案值近5000萬元,抓獲多名外籍嫌疑人,從此樹立了大鏟海關人“國門衛士”的形象,震懾了猖獗一時的海上走私活動。

  2008年北京奧運安保期間,大鏟海關通過艙單和風險分析,查獲一宗來往港澳小型船舶船員夾藏走私進口氰化亞金鉀案,經緝私局專案組偵查擴線,成功打掉一個走私400多公斤劇毒氰化物、案值近5000萬元的犯罪團伙。

  2011年1月,大鏟海關通過情報經營,成功查獲走私出口國家重要戰略物資產品錫錠100余噸,案值1800多萬元。大鏟海關(緝私分局)2012年查獲案件數位居全國第一。

  成績背后,是海關的監管關員24小時堅守在海圖監控、艙單分析、軌跡回放、風險布控、登船檢查的崗位上,正是他們長年的堅守與默默的付出,確保了每年約11萬艘次進出境小型船舶的正常通關,為泛珠江區域水上物流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生活條件艱苦,他們自建家園

  “由於地處海島,遠離總關,大鏟海關的工作、生活條件挺艱苦。”廣戰告訴記者,海島四季潮濕,蛇虫出沒,這座普通的關員宿舍是解放前的建筑,房產証是由葉劍英和陶鑄簽發,經過多次維修翻新后如今仍在使用。

  “我們是真正的自建家園,自己種果樹、菜地,自己養殖,雞苗、花木還是兄弟海關友情贊助的。”廣戰說,島上每位關員,都是工作時各司其職,得閑時兼任綠化工、清潔工、電工、菜農、果農……自己動手可以省下部分錢,做更多的事。

  廣戰坦言,大鏟島有個尷尬的“兩怕”:怕人上島來,沒錢接待﹔怕人不上來,不了解島上的情況。大鏟島地處經濟特區深圳,拿的卻是廣州海關發的工資,難以享受特區待遇。多年來,關員們養成了自力更生的習慣,島上的一草一木、一路一欄都凝結了駐島關員的心血與汗水。

  長期生活在島上,關員們難免感到一絲與世隔絕的清苦與寂寞。“島上一位干部去北京出差3個月,回來發現,自己的被褥、枕頭已經長出了小蘑菇,島上的潮濕即便是在最好的季節,外面的人恐怕也受不了。”廣戰說,直到2008年才結束水船運水的歷史,直到2010年才結束依靠柴油機自行發電的歷史。

  “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廣戰感慨,小廣場牆上印著的這句話是幾代駐島者的真實寫照。至今,島上的辦公條件仍然不足,幾個人共用一台電腦,兩個人共用一張床,最豪華的場所是約60平方米的會議室。

  近年來,海島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2008年實現公網供水,結束大鏟百年無水的歷史﹔2010年實現公網供電,結束大鏟60多年依靠柴油發電的歷史﹔2011年5月監控中心大規模改造勝利完成﹔監管觀通站拔地而起、沿海路順利開通……如今的海島,鳥語花香、果樹成蔭、天塹變通途。

  島上缺醫少藥,他們相依為命

  劉海川,現任廣州海關緝私局海上緝私處處長,並兼任大鏟海關緝私分局局長、大鏟海關副關長。

  初見劉海川,他劍眉大眼,站如鬆、坐如鐘,讓人很遠就能夠感受到強烈的氣場,交談中才了解到,他自幼習武,至今已堅持四十余年。現在,隻要在島上,他就會帶領島上的武術隊員進行武術訓練,風雨無阻,從不間斷。

  廣州海關關長高融昆曾評價他“有血性”,同事們說他干起工作來是個拼命三郎。從事緝私警察工作以來,破獲多起重特大案件。

  “人在大鏟,大家感情非常好。以前島上的條件非常艱苦,關長的工作就是給大家舀水、分水,一方面水貴如油,另一方面喝了就掉頭發,當時編的還有順口溜……”劉海川告訴記者,那時的通訊也是大問題,年輕關員隻能通過來往港澳的船隻把信帶回去給戀人。

  有一次,在宿舍樓旁的草地上,一條竹葉青蛇咬了正在練三節棍的男關員,毒素很快讓他的腿腫了起來,島上沒有醫生,大家立即把他送到了深圳人民醫院,又轉到深圳中醫院,醫生說:“晚來10分鐘就死了。”劉海川說:“離島離家,無醫生,這是天然的苦,還有精神上的苦。”

  幾年前的一個早上,40多歲的船管組組長鐘錦嘉沒來吃早飯,等有人推開他的宿舍門時,發現他坐在椅子上已經安靜地去世了,大家都十分悲痛。

  也許是忌諱,對面碼頭的人不願上島接遺體,大鏟海關要求所有科級以上干部穿上最正式的裝束,戴上白手套,在碼頭兩邊列成兩隊,將鐘錦嘉的遺體抬上了關艇“860”號,送到對岸。與此同時,所有關艇一齊鳴笛,向鐘錦嘉告別。“我們的弟兄到了生命的最后,對岸卻不願過來接他的遺體,這時候我們要有自己的尊嚴,表達對逝去戰友的尊重和敬意。”說到這裡,這個鐵漢子的眼中已充滿淚水。

  “從此島上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有誰早上沒來開會,就會派人去敲門看看有無意外發生,大家像家人一樣相依為命。”劉海川說。

(來源:羊城晚報)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