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下行壓力明顯情況下,地產景氣指數進入紅燈狀態。經濟“平行”甚至“下行”,何以地產“上行”﹔一線城市“地王”與三、四線城市所謂“空城”何以並存?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孫英輝進行了解讀。
防止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CPI同比上漲2.4%,PPI小幅回落,同比下降1.7%,GDP增速回落至7%平台,但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36828億元,同比實際增長20.3%﹔其中住宅投資增長20.8%。在大部分宏觀經濟數據出現回落情況下,房地產增速進一步加快,也說明現階段房地產市場發展仍然是推動土地市場的內生動力,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未明顯改變。
孫英輝認為,一些媒體所謂的“空城”與“地王”並存,拋開具體案例個別性差異不論,從市場預警來看,最明顯的就是上半年地產開發商開始從二、三線城市向一線城市“回歸”。
上半年,重點房地產企業拿地呈量價齊升態勢,布局持續快速向一線城市轉移。在市場景氣不斷回升的背景下,重點房企住房銷售回款迅速增加,“一線供給不足和三、四線供應過量”市場分化異常特征更加明顯。上半年綜合排名前15家重點房企競得房地產用地2467.18公頃,同比增加37%﹔應支付土地出讓價款1217億元,平均購地成本5156元/平方米。
孫英輝表示,異常交易頻發,高溢價與退地現象並存,表明市場微觀管制手段乏力。“大家都跑,就是‘空城’﹔大家都追,就有‘地王’。”土地市場發展要與新型城鎮化進程相協調,土地供應要與產業集聚、人口流動、公共服務布局相銜接。防止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要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充分考慮城市群與大中小城市銜接,優化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使得土地供應與城鎮化戰略相匹配。
對土地投入的高依賴性開始變化
孫英輝表示,我國以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路徑,在土地市場上已有所反應,供應總量保持穩中微增態勢,供地結構持續調整,基礎設施用地負增長,工礦用地增速處於較低水平。扣除房地產用地“補倉”效應,經濟對土地投入的高依賴性開始變化。從上半年土地供應情況看,並未出現以高投資促成高增長的模式。在土地供應總量平穩前提下,全國有23個省份用地總量保持增長,且多數為中西部地區,經濟結構調整與土地資源匹配程度進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間,工業用地出讓平均價格在200元/平方米左右,變化幅度在4%以內,房地產用地出讓均價則由工業用地的6倍上升到8.7倍以上。孫英輝認為,一方面要正視土地出讓、土地融資“涉地收入”對地方發展的貢獻,另一方面要逐步改革現有土地出讓和土地財稅管理體制,探索實行租讓結合的工業用地供應制度和國有土地收益基金,同時建立強化風險防范機制,減少違法違規抵押。
(據新華社北京7月28日電 記者王立彬)
【延伸閱讀】
“地王”屢創新高
2012年
——6月,廣州珠江新城D4—B2商業地塊,被恆大地產以13.22億元購得,溢價率高達170%,折合樓面地價每平方米約3.3萬元。
——7月,北京萬柳地塊,被赫華恆瑞地產以26.3億元購得,折算樓面地價近4萬元/平方米。
——12月,上海南站商務區地塊由萬科、綠地等四家公司聯合以54.31億元的底價拿下,樓板價11000元/平方米。
2013年
——6月,廣州黃浦區南玻宅地,由佳兆業攜裕瑞房地產以45.57億元拿下,樓面地價為11812元/平方米,成為廣州當時的總價“地王”。
——7月,北京豐台區夏家胡同地塊,經過62輪競拍,該地塊以17.7億元的總價及承諾建設3.8萬平方米的保障房面積被北京懋源房屋開發有限公司競得。
——7月,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商住地塊以48.7億元的價格成交,樓面地價21415元/平方米,溢價率88.6%。
(據新華社電)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29日 02 版)
推薦閱讀: